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装修日记之九——开轿车的“泥瓦匠”
装修房子,瓦工在我家施工的第五天,眼看再将最后两箱瓷砖贴在地上,这个工种的活就结束了,没想到这时却发生了意外。当我们打开这两个包装箱时,发现里面的瓷砖有不少都是两半的,还有一些已碎成几块,即使把大块拼起来将就用,也得缺10片左右。
我用电话与瓷砖店沟通了情况,人家并未因我接货时没有验收而推卸责任,在了解了情况后,当即就答应免费为我们更换,但要把破损的砖拉回去。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仓库距城区很远,只能是第二天有车去提货时,把我这点东西捎过来。
这天不是公休日,孩子和车都没在家,对我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楼上把这四五十斤废瓷砖拖到马路上,打出租车去门店办手续,然后再去仓库提货。且不说出租车是不是好打?是不是同意跟我去郊区?在我进屋交涉情况时,能不能在外头等我?就是这顿搬腾,都不知得把我累啥样。可是如果不及时处理,人家装修工人就停工待料了。对此,我是有责任的。
正当我心急如焚又无计可施时,瓦工张师傅主动对我说:“要不然我开车帮你跑一趟吧。”
听到这话,我高兴地答道:“那当然好了,可是怎么好意思让你耽误工夫去帮这个忙呢?”
“别客气了,快走吧,郊区的仓库都下班早,再晚就来不及了。”说罢,张师傅换了件衣服,用力绷起那一箱瓷砖片便朝外走去。
我们一起来到楼下,张师傅说:“小区里没有停车的地方,我每天都把车停在院外的马路边,你们在这儿等我,一会儿就回来。”
几分钟后,一辆崭新的轿车停在我身边,我想:“今天的运气可真不好,这么个功夫还来了一辆车,如果他一半会儿不走,张师傅的车还过不来了。”没想到就在这时,随着“砰”的一声关车门的响动,张师傅从这辆车上走下来,他又一次绷起地上的那箱废瓷砖,放在轿车的行李箱里。
连去带回用了近三个小时,当我们拿着换来的新瓷砖回到装修的房间时天色已晚。当天是肯定不能干活了,于是我想请张师傅吃点饭。此刻,他已经换上了一套一眼就能看出价格不菲的西装,脚上也穿上了铮明瓦亮的皮鞋。听说我要请他吃饭,他笑着对我说:“今天是不行了,我们今晚有比赛,本应该早点去熟悉一下场地,现在都有点晚了。”
听说他要去比赛,我好奇地问道:“你参加什么比赛?”
“国标舞,我们已经进入全市前十六名了,今天晚上争夺前八。”
主动帮我去换瓷砖;轿车与国标舞,张师傅这一系列言行,让我觉得对他即使是刮目相看,也未必能够看懂。
几天前我第一次见到张师傅时,他已经起大早来到我家开始干活了。经过一上午的观察和谈唠,我觉得这个人手艺不错,人品也很好,对我来说,他的这些优点和素质就是质量与工期的保障。我觉得这是我的幸运,所以在此后的几天里,每到中午我不是拉他到小区门口的小饭店吃点,就是用保温饭盒给他带回来,其出发点既有感谢也多少揉入了一些对一位体力劳动者的同情。
通过接触,我知道张师傅有车,而且每天都开着车过来干活。但在我心目中,像他们这种搞工程的,开的肯定是小面包车,而且里面又必定塞满了各种油叽叽的工具和材料,可没想到人家开的居然是轿车。这也是他已经将车停在我身边,我还担心是别人的车堵住我们道路的原因。
想到这里,我意识到自己对轿车和面包车的误判,还有每天都为其提供午饭的所谓同情,仿佛是源于一种偏见,就是将我面前的这位瓦工师傅当成了旧社会的泥瓦匠。
我本身也当过工人,所以主观上对“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雕画弹染篾;外加毛箍皮”这“十八匠”中的任何一种都不会歧视。但经历和经验告诉我,在这些工种中,确实存在着“木匠凿一天,不如铁匠炉冒股烟;铁匠炉冒股烟,不如锡匠粘一粘;锡匠粘一粘,不如银匠掂一掂”的差别。其中瓦匠就是属于那种挣钱不多,出力不少,一身泥一身水的工种,所以从技术工人的角度讲一直不大受人待见。
那么张师傅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几天后我从其他师傅口中得到了答案。原来正是因为瓦工给人的印象又脏又累,既要有技术,还要有体力,这些年便出现了青*不接、后继无人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又导致其工资上涨幅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和想象。据这个项目经理介绍,现在他们公司的瓦工收入普遍高于其他工种,有时甚至会超过木工的两三倍。这位经理还说,因为工作确实比较累,主要是收入挺高,所以现在瓦工们很注意休闲和生活质量,一般都是干半个月活后便休几天假,这就导致了整个工种的人力资源更加匮乏。可即使这样,也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学瓦工,因此,可以预见瓦工的高收入和人力不足,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几位师傅的介绍,让我了解了张师傅,也懂得了瓦工与轿车和国标舞的关系。我为我们的“泥瓦匠”能有这样的生活质量而高兴,同时也为我因不谙世故而形成的偏见和同情而羞愧。我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张师傅,可此刻他已又一次休假了。近日,我将我与他之间的事儿讲给了项目经理,请他转达我的谢意和歉意,这位经理说:“有啥歉意,别看他们挣那么多,如果让我的孩子去学瓦匠我肯定不干。”
看来现实与观念总有一些时间差,但对瓦匠认识的改变好像时间确实太长了,因为早在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为一名叫王承福的泥瓦匠写过一篇传记,题目是《圬者王承福传》,对主人公的精辟言论和高尚情操大加赞颂。可是文章已经问世一千多年了,但文人还是文人,瓦匠还是瓦匠。
但愿张师傅能挤入国标舞前八名,但愿有更多的“泥瓦匠”能开上轿车,但愿我们这个变革的时代能让人们的认识有所改变。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