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红旗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为农业学大寨的典范,曾经一度被称为人间奇迹。
红旗渠就像是一条扁担,这一头是山西,那一头是河南,全长达到公里,主要作用是将漳河水引向林州大地。
一滴水难倒一县人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西部林县,现称为林州市,这段山脉名为林虑山,属于南太行山的一部分。
林虑山历史悠久,不仅自然景观雄伟壮丽,幽深动人,而且人文积淀深厚悠久,从南北朝开始,就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心仪之地,吸引了不少人来此游历。
唯一让人苦不堪言的是,这里极度缺水。从历史上看,这个地方十年九旱,在加上地势高、四周高山林立,使得这里井枯河干的现象经常发生。
缺水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林县人祖祖辈辈都承受着因为缺水带来的无穷灾难。没有水就无法灌溉田地,在当地直接成了大旱绝收,小旱薄收,小麦产量只有一亩地七八十斤。
因为用水难,林县还经常因为取水发生斗殴事件,人员伤亡时有发生。因为没有水,这里的百姓常常为了逃荒,颠沛流离。
林县的土地上甚至出现了一块块灾荒碑,上面记录着灾荒发生的年份,以及对后人的无奈告诫:快离开这里吧,若不舍故土,命不得久长。
连基本的生命都无法保证了,谁还管卫生。因为太缺水了,林县的不少人家,常年不洗衣服,不洗脸。
只有遇到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婚丧嫁娶这类人生非常隆重的大事时候,才从水缸里小心翼翼的舀出一些水,一家老小,轮流洗涮。洗完的水也不会倒掉,要留着的用处。
新中国版的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人人皆知,因大山挡了村民出行的道路,愚公就准备带领子子孙孙,把山铲平,把路修通,最后感动了上天,命天庭力士把这两座山搬走了。
对于林县的百姓来说,大山不仅挡住了进出的道路,还挡住了救命的水源,没有天庭力士,就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凿出一条天河来。
新中国成立后,年,林县来了一位年轻的县委书记,当时只有26岁的杨贵。
这位年少参加革命,生在大山里,长在大山里的县委书记,深知山里人的苦楚。上任后,经过实地调研,更深刻认识到林县缺水问题的严重性。
基础要一点一点的大,问题要一个一个的解决,在林县第一次通电、通车、通电话都实现以后,要彻底改变林县面貌,不能不解决的用水问题就摆在了大家面前。
解决林县的缺水,就必须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必须有大动作,年,杨贵在中共林县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做了题目为《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报告。
从这个报告开始,杨贵就和林县的水利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前期的水利工程建设,没能彻底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时间却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年。
了解新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年对全中国来说,都是极为艰难的一年。也就是在这一年,林县决定引漳入林,把山那一头位于山西境内的滚滚漳河水引到林县。
当时,县里的财政收入十分薄弱,但天灾人祸、艰难困苦并没有压垮林县人民,反而是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林县的百姓更生发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
秉承着为了自己有水喝,为了造福子孙后代的单纯想法,百姓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了这项伟大的工程中。
上工地的工人,带的是自家的头、铁锹、箩筐,个人家里没有的,则由各自的生产队准备。吃住在工地,口粮都是自己带。
全县总动员,收集废旧钢铁,送到工地,供器械修理点使用。县领导则派人四处求援,听说哪里的工程有余料,就请人家送一点。
隔壁洛阳故县修水库有吨炸药没用,林县立刻马不停蹄的给省里打报告要了过来。只是谁也没想到,原本对这项工程的预计,连它实际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在资金短缺、材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林县百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农业化肥硝酸铵,配上锯末,自制炸药,箩筐更是动员妇女儿童上山采了荆条,自己编。
为了节省钢材,工人们把买来的质量最好的钢材分成小段,焊接在普通钢钎头上用。可以说,真的是一分钱掰成几瓣儿花。
敢叫山河换新颜
劈山五年,挖渠十载,这个原本计划天完工的引水工程,前前后后总共耗时近10年。
年,红旗渠的配套工程全面竣工。为了这项工程,林县几代人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经济、物资、人力代价和牺牲。
这条全长公里的人工水渠,仿佛是一条天河,在山间盘旋,又像是一条巨龙,翻山越岭,逢山钻洞,把水源送到林县人民身边。
这项工程,总计削平山头个,搭设渡槽座,共挖出土方立方米,堪称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一大奇迹。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的经济、物质条件下,林县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和不计较的奉献精神。
投入到了这场改变历史、改变一方水土战斗中,建成的红旗渠,帮助林县实现了水库遍山野的梦想,也为林县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不仅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连苹果等林果业也发展了起来,甚至,从未见过的鱼,也出现在了林县的养殖业图谱上。林县人靠自己实现了造福子孙的最美愿望。
红旗渠的成功,不仅是林县人的骄傲,也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红旗渠的精神,也将,鼓励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守在各个岗位上。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