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炎帝神农氏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哪里 [复制链接]

1#

炎帝神农氏,在宝鸡一带居留较长一段时间后,继续向关中平原迁徙,顺渭水、黄河中游,越过八百里秦川,落脚于豫西。在伊水流域又停留一段较长时间。《竹书纪年》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可见伊地为炎帝重要的聚落地之一。

“伊”在哪里?清《竹书纪年义征》载:“耆,姜姓国名。炎帝自伊徙耆,故曰伊耆氏。伊即帝尧母家,耆即文王所伐。”“伊”就是豫西伊水流域的伊川县。该县大梓乡,有“常元羊家坡”,云系炎帝遗址。近年在此地和该县的土门,都发掘出了炎帝遗址。当地有天然巨大石龙首,炎帝在这里建立了都邑。这便是“初国伊”。

然后继续迁徙,过黄河入山西,在经过安泽时,留下了“伊氏县”地名,然后继续东迁到山西上党地区,羊头山一带,在这里又建立了王族古国“耆”。

“耆”在哪里?《尚书》:“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史记殷本纪》:“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闻而咎周,恐,奔告纣。”《史记周本纪》:“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以告帝纣。”《尚书大传》则云:“西伯既戡耆。”以上所记为同一件事,即西伯戡黎。

古字“黎”、“耆”、“饥”通用。《尚书》郑玄注:“黎一作黎,又作耆,又作饥。”“黎”又在何处呢?《尚书正义》云:“黎国,汉之上党郡,壶关所治黎亭是也。纣都朝歌,王圻千里,黎在朝歌之西,故为近王圻之诸侯也。”

《括地志》云:故黎城,黎侯国也,在潞城黎城县东北十八里。《尚书》所载西伯战黎是也。黎国本在长治县西南黎侯岭下,至晋立黎侯,或徙于今黎城县城。”《太平寰宇记》载:“于上党县,则本黎侯国,西伯戡黎之所;于黎城县,则曰古黎国。黎侯岭今名黎岭村,在长治县城北岭上,有炎帝庙。”此庙今废。以上史料证明,炎帝神农氏建立的書国,即黎国,在长治县黎岭村。

羊头山

炎帝神农氏在山西上党地区留下了一系列遗址遗迹和传说,历代史籍也多有记载。《后汉书郡国志》:“羊头山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泉,南带太行,右有散盖,即神农尝谷之所也。”北魏《风土记》载:“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山有古城遗址。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禾处。”

唐《书断》:“上党羊头山,嘉禾八穗,炎帝乃作《穗书》,用分时令。”《墨薮》载:“炎帝神农氏,因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用知行时令。”《穗书》载:“神农因上党生嘉禾八穗之祥,故作此书。”北宋《太平寰宇记》:“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凳尚存。”“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最称佳境。昔神农尝百草于此,因名山建庙,仲春上甲日致祭。”

南宋胡宏《皇王大纪》云:“有献羊头山嘉禾八穗者,乃作穗书,以颁时令。”《随律志》:“上党之黍有异它乡。其色至乌,其形圆重,用之为量,定不徒然。”省志云:有黍二畔,其南阳地黍白,其北阴地黍红,因之以定黄钟。阳地黍自乃高平界也。

羊头山石窟

关于以羊头山黍定黄钟一事,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有一段记载:“山产柜黍。汉律历志以羊头山黍度之为尺,以定黄钟。明嘉靖间采之定律。”黄钟:中国古代律制为十二律,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黄仲为十二律的第一律。黍尺:古代以黍定乐律,以黄钟的管长为标准,以累黍为法,把黍粒横排,百粒的长度为一尺,相当于纵泰八十一粒,故横黍尺当纵黍尺八寸一分。

今山西高平市神农镇有羊头山,山下有炎帝庙,庙内存放古碑一通,为北齐遗物、已断为三截。碑文风化,尚能辨识少数字迹:“神农圣灵所托,远瞩太行”,“羊头山”,“大齐天保二年”等。当地人说,此碑为年村民们在羊头山林场挖掘出来。

炎帝庙后院碑廊里立着一块唐碑,字迹完好可辨,题为“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碑文中有言曰:“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昔者摄提纪岁之后,燧人化火之前,穴处巢居,茹毛饮血,爰逮炎皇御宇,道济含灵,念博杀之亏仁,嗟屠戮之残德,寻求旨味,以替膻腥;遍涉群山,备尝庶草,届斯一所。获五谷焉。

山西高平羊头山炎帝陵庙

记此灵奇,显其神异,石类羊首,内存放北齐碑遂以为名。于是创制耒耜,始兴稼穑,调药石之温毒,除瘵延令取黍稷之甘馨,充虚济众。人钦圣德,号曰神农。”落款为“大唐天授二年,牛元敬撰文并书”(天授二年为武周年号,即公元年)。当地人讲:此碑为年8月村人清理清化寺遗址时挖出。

在羊头山下,庄里村一户村民家的墙壁中嵌一块石碑,上书“炎帝陵”,右下侧书“万历三十九年”。在陵碑的房后,有一大墓冢。云系炎帝陵,冢高约十米、围三十米。据村民说图十七山西高平羊头山在新中国成立初,已发现陵碑的庄里村炎帝陵后面有隧道人口,里面有石条,石灯等。

年,团池乡(今神农镇)一户农民献出一本古书,书中有一篇《羊头山新记》,作者为朱载堉,系明穆宗朱载垕的弟弟他曾三上羊头山,写下了经历的一切。对炎帝陵是这样记述的:“故关村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表百步,松柘茂密,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盖金元物也。”所述位置与炎陵碑、墓冢所在位置完全一致。

高平羊头山上神农泉

攀上羊头山,在半山腰可看到神农城、神农泉、神农井、五谷畦等遗迹。登上山顶,可见一座一人高的佛龛塔,塔顶横放一块石板。这种造型全国罕见,有学者称其为“日石文化”。在黎城县博物馆内还存放一块石碑,系隋开皇五年立于宝泰寺内。原宝泰寺,位于黎城县西北四公里古县村。因寺废,碑移县城。碑文中有言曰:“郡守郭杰率乡人造九级浮屠,镇此潞川,在县之东南,俯临大道,傍冲黎国,斜指潞城。奉将定燕卒之乡,炎帝获嘉禾之处。”

商平羊头山上神农井

综上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山西上党羊头山一带确系炎帝神农氏的聚落中心之一。炎帝在这里建立了古者国。在这里发明耒耜,改良农具,培育优种“嘉禾八穗”,凿井开泉,引水灌田,改进耕作技术,使农业得到大发展。炎帝在这里还建立了城邑并曾有一代炎帝崩葬在这里,故有了炎帝陵庙。当然,对这所有遗迹遗址等,都要有所鉴别,不可都认定为炎帝时的遗物。例如神农城、神农泉、神农井、五谷畦可能都是三代或春秋时建立的。炎帝陵则可能是根据传说修筑起来的。朱载堉所见到的“松柘茂密、石栏石柱”等景象,那是当时的盛况。据考证,五代时陵庙已毁,金元时重修,明代以后逐渐荒废,被占用作民房。近年又在原陵庙地址上,挖掘出明时的陵庙遗址。与朱载堉所记长宽面积大致相符。

羊头山这一支炎帝族的迁徙路线活动地域已如上述。但这仅是其中一支,另有几支迁徙和活动地域是:炎帝族一支共工氏,为迁徙活动地域较清楚者。其活动中心在河南北部的辉县、林州一带。《国语鲁语》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伯九有”,意为共工氏有九个氏族,九土,指伊洛一带,古属九州之地。这里也是共工氏聚落中心地之一。

共工氏曾在共一带治水,但未成功,其子继续治水,得到成功,被封为社神。《汉书地理志》载:“河东郡有共县古国,西周时尚存,附近有共头山,周公东征时,至共头而山隧(坠)。西周末,共和行政,共伯和代周天子。”

第三支,为从秦岭向东南,迁徙至河南省的西南部建立吕、申、许三国。吕,在南阳市;申,在唐河县;许,在许昌市。此三国者,《国语》、《世本》有载。第四支,称为烈山氏。其子名柱,沿西汉水向东南迁徙至湖北的随县历山乡一带,留下了炎帝在神农架密林山谷中,尝百草、和药济人的传说,并有一代炎帝崩葬在这里。

最后一支,由河南继续迁徙至山东,创建了多个姜姓古国。《山海经》有“炎帝之孙伯陵”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則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杜注:逢伯陵,殷诸侯)。《国语周语》载:“伶州鸠谓天鼋之星,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逢公所凭神也。”这是说明,炎帝后代逢伯陵很早就在齐(淄博)一带建国。炎帝后代在山东建立的古国还有州、向等。《世本》:“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州在安丘东,向在莒县南。”史籍所载“炎帝初都陈,后徙曲阜”,即指此项迁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