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_zx/wj5g7c3/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秦名芳通讯员侯宪丽
面对严峻的疫情发展态势,林州市振林街道办事处16个村(社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比速度、战高温,以“百姓心”为心,团结带领辖区人民打好疫情防控的攻坚战、生命安全的守护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就是江山”的抗疫担当,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战鼓催征,执行力“真格”,战疫一线党旗红
林州市振林街道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党员干部要发挥“讲奉献、冲一线”的示范作用,打造疫情防控“主力军”、群众信赖“主心骨”,切实形成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工作合力,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党旗所指,就是冲锋的方向,也指引着胜利的方向。第一时间里,名街道干部,全部下沉至疫情防控一线,16个村(社区)28名入党积极分子、17名发展对象、17名预备党员和名党员、名大学生志愿者闻令而动,设立个“党员先锋岗”,组建16支党员先锋队,争当疫情防控“服务员”“宣讲员”“保卫员”,充实了基层防疫力量,缓解了疫情防控压力,他们24小时在岗在位,成为了广大党员群众同心抗疫的“主心骨”“指向灯”。
南关村投资6万余元,在党支部书记赵成华的带领下,6名村干部、80余名共产党员、7名积极分子、2名发展对象、18名村组队长,短短两天时间,将条街巷胡同用铁丝网进行封堵,在18个村民小组设立26个疫情防控服务点,摆放30顶帐篷,高质高量快速完成目标任务。除此外,南关村还有很多夫妻档、祖孙档、母子档,艰难时刻,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担当作为给党旗增光添彩,构筑了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
冲锋在前,战斗力“顶格”,我是党员我先上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党旗所指,党员所向。振林街道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靠前指挥,16个村(社区)党员干部迅速奔赴疫情防控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初心使命的坚守,真正做到作用发挥在一线、奉献在一线、党徽闪亮在一线。
自疫情发生以来,向阳社区学府花园在小区长郝成根的带领下,8名共产党员和1名入党积极分子立下军令状,对着党旗立下铮铮誓言,以表达自己的战“疫”决心,30名志愿者主动请愿,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动摇,把党旗牢牢插在防疫一线阵地,成为一道疫情防控的“红色堤坝”。
10多天来,他们披星辰、顶烈日,面对疫情,他们往来匆匆的步履,忙碌不停的身影,汗水浸湿的衣服,成了对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最好诠释。
8月14日,向阳社区党支部书记候艳风说:“学府花园户,人,但不用我们社区操心,小区长郝成根是一名老党员,他妻子秦先启是大家心中的‘秦善人’、是孩子们心中的‘秦妈妈’,在他们的带动影响下,4名楼院长、8名单元长积极响应、小区党员群众齐心战‘疫’,24小时坚守,让社区放心,让群众安心。”
刘家街村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吴用书、东营社区老党员郭有朝除了站岗值守外,还捐赠物资助力战“疫”。振林街道坚持党建引领,16个村(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他们积极投身到摸底排查、设卡检查、监控隔离、消杀防疫、环境整治等防控工作中,让党旗飘扬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让党徽闪耀在消毒杀菌最前沿,为辖区群众筑起一道道“红色防护墙”。
“我是党员我先上!”“我年轻我值夜班!”“我是一名预备党员,请批准我到最危险的地方战斗。”……这些来自基层党员的心声,是振林街道疫情防控一线最响亮的口号。
硬核督导,防护力“满格”,守住家园聚民心
疫情防控工作推进到哪里,监督检查就必须跟进到哪里。林州市振林街道党工委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第一位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由街道纪工委牵头、综合办、环卫办联合督导,紧盯疫情动态,念好“早、实、严”三字诀,织密疫情防控监督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在督导中,我们更侧重‘导’”,振林街道督导组组长王伟奇说,“和基层打交道多了,深知他们的不易,看到有哪些做得不够规范的地方,督导组会立刻帮他们指出来,现场督导整改。希望可以通过细之又细的‘找茬’督导,为疫情防控再上一道‘安全锁’”。
硬核防守!做就做最好。如今,疫情防控督导形式不断升级,“明察+暗访”“白天+黑夜”的形式,让疫情防控尽最大可能达到°无死角、全覆盖。
“看到党员先锋岗和一个个戴党徽的志愿者,我们的心就很安定。”振林街道阜民社区居民刘翠萍说,“感谢有你们,让我看到了‘最可爱的人’!”党旗在哪里,民心就在哪里,这些天来,发生在党员与群众之间的暖心故事串成串,见证着振林人的共进退、心连心,凝聚成共渡难关的硬核力量。
堡垒无言,却能凝聚强大力量;旗帜无声,却能鼓舞磅礴斗志。疫情面前,振林街道16个村(社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用火热的心、赤忱地行,立起初心标尺,扛起责任担当,把群众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共同构成了疫情防控一线的最美风景线。
编辑:老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