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河南省林州市,有这样一个5A级景点,每年的十一黄金周,都会引来大批游客的参观,这个景点既不是名胜古迹,也不是自然奇观。它叫做红旗渠,是我的祖辈用锄头一米一米挖出来的,每次来到这个地方,我仿佛都能看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林县的劳动人民在太行山上辛勤劳动,为了让自己有水吃,为了让后代子孙也有水吃。
林县缺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正统年间,到新中国成立的年,有记载的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有时竟能够出现连旱几年的情况,当地县志上甚至记载了在大旱时“人相食”的惨况。在林县解放后,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一共有98.5万亩,但是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相当于全县只有百分之一的土地能够正常生产,其余的百分之九十九,只能看老天眼色吃饭。但是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向来就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既然老天不给水,那我们自己来找,新中国成立之后,林县政府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但都只是杯水车薪。
到了年,时值大旱,人民政府决定修建一条引水渠,把目光瞄向了浊漳河。这个工程被称为“引漳入林”工程。年,工程开始动工,历经十年,红旗渠于年完工,自完工那日起,红旗渠带来的水可以灌溉超过50万亩的耕地,从此改变了林县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林县人民的“母亲渠”。
时至今日,红旗渠已经成为了一个红色旅游景点,红旗渠精神也一直都在我们心中。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听父辈说起以前的事情,在没有红旗渠之前,林县人缺水的生活简直是惨不忍睹,一家人共用一盆水,这盆水不仅用来洗脸洗脚,到最后用的看不出来颜色之后,还要倒在缸里面等它沉淀,以便下次再用,当年在林县娶媳妇儿,是不收彩礼的,只要给女方家挑缸水,那家里老人做主就可以把女儿嫁给你,从这方方面面我们都可以看出水对于林县人有多么重要。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一共动用了七万人,当时计划三个月完工的项目,开始之后才发现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够把人员都集中起来,由于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别说现在司空见惯的起重机,当时甚至连个铲车都没有,参与修建的人们只能够拿着自家用于耕种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为了能够加快工程进度,所有民工都在工地上住宿,晚上下工之后匆匆吃个饭,早早的进入梦乡,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继续工作,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家乡贡献出了自己全身心的精力。
红旗渠工程的总工程师吴祖太先生,当年只有27岁,在实地勘测期间,遭遇了自己母亲病逝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坚守在工作一线,直至年3月28日,吴祖太先生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掉土严重,深入洞内查看,不幸被上方掉落的土石块砸中,牺牲了在工作一线。据统计,在修建红旗渠的十年里,先后一共有81位林县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只有17岁。
整个红旗渠纵横多公里,挖掘土石方万立方,兴建水库48座,塘堰座,共有兴利库容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座,其中凿通隧洞个,总长53.7公里,架渡槽个,总长12.5公里。这意味着,如果把红旗渠工程挖出来的土打成一道宽2米,高3米的土墙,它就能把广州经北京再到哈尔滨联起来。
七万人用十年的时间,修建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仅只是个水利工程,它不仅仅是一条冰冷的渠,它有着鲜活的人情,深厚的亲情,在这条渠里面更有着真挚的奉献精神。红旗渠不仅是祖辈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更是一个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