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渠边的栏杆旁,直勾勾地盯着眼前那张巨幅照片,极力想象,若是能够穿越到58年前的这里,“开闸放水”的那一瞬间,会是怎样一个热腾的场面?
尹传红摄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隐约还记得,年少时看过的纪录片《红旗渠》,旋律激昂的主题曲开篇有这样几句豪迈的歌词。后来得悉,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
20世纪60年代,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的河南林县(现林州市)人民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苦战近10年,硬是在太行山崖壁上修建了全长公里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红旗渠。一渠清凌凌的水使全县从山坡到梯田、从丘陵到盆地,形成了一个水利灌溉网络,结束了此地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这条“人工天河”引来幸福水,一切都活了:有了水,粮食产量由通水前的亩产几十公斤增加到多公斤,由过去的耐旱的秋作物为主转变为以夏季小麦为主,由单一的粮食作物为主转变为粮食作物与多种经济作物同时并举。有了水,万年的荒山栽上了树,生态林、经济林同步发展,形成了“松柏林盖(山)顶,用材林缠(山)腰,经济林铺(山)底”的林茂粮丰的立体绿色景象。有了水,还为发展畜牧养殖业创造了条件,奶牛场、养猪场、养鸡场等大型养殖场和养殖基地纷纷建了起来。
走访红旗渠纪念馆,听到这一“中国水长城”在修建过程中的许多故事。我更留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