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栽古树,恩泽济子孙;巍巍参天木,蒂固根也深……”
4月16日,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雷海为带领孩子们齐声朗诵的朗朗书声中,在歌曲《传人》的悠悠乐韵里,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之《生命有诗》结束了最后一场的拍摄。至此,《理想照耀中国》在历时76天的紧张拍摄后,正式杀青。
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作品,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支持拍摄,湖南广播电视台和旗下湖南芒果娱乐有限公司等相关机构负责拍摄制作。自1月31日起启动拍摄以来,一支近万人的庞大队伍转战大半个中国,凭借着“为理想而战”的精气神,完成了40组故事的拍摄。
全剧杀青之际,当我们用数字盘点这支“文艺铁军”的跋涉之旅,发现它们就像是这场“精神拉练”的一个个铿锵符号,有力标记着剧组上下信念的高度,那是在理想人物的闪光故事鼓舞之下迸发的创作伟力。
主创团队表示,“整个过程中,真的是感受到有一种永不消逝的精神力量,从彼时到今昔,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理想者,为国为民,奋勇前进。山河不会忘记他们,后辈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曾为奋进之路燃起指引前行的灯火,他们曾为今日中国甘洒青春的热血。”
坚持回到故事的发生地
工作人员人,全部演员人,足迹跨越大半个中国
《理想照耀中国》以不同时期的40组人物和闪光故事,记录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年以来团结和引领中国人民,高擎理想和信仰的炬火,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不息奋斗的动人征程。作品涉及要素之多、时空跨度之大、调动难度之高,在电视剧创作史上极为罕见。
这部剧集结了湖南广电共12家单位组成的制作团队,搭建了总制片组、总美术组、总造型组、总责编组等14个项目总组,以及15个独立的摄制分组,形成了总编剧梁振华为首、前后共超过40人参与过策划创作的编剧团队,以及总导演傅东育领衔的17人导演团队,全体剧组工作人员人,全体演员人。
在对创作人员的选拔上,情怀理想在这部剧被置于首要考量。作为一部意义重大的作品,《理想照耀中国》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结了超过位知名演员加盟,其中芒内演员多达42人,甚至出现了几个优秀演员为出演某一个心仪的角色“竞争上岗”、或是不甘于只演一个角色的情况。大家的参与热情之高,敬业程度之高,令人动容。
76天里,从海拔超过5米的喜马拉雅山脉,到身临悬崖峭壁的林州太行山大峡谷;从在赤峰迎战零下二十多度的低温天气,到于地表温度高达45度的海口“战壕”里匍匐前进;从在冰寒的太湖中每天站8个小时以上,到上千人在横店冒着大雨拍到凌晨4点……全剧拍摄转战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河南、西藏、新疆、内蒙古、海口、甘肃、福建、云南、四川、浙江、江苏、吉林等各地28个城市。一路辛苦,风雨无悔。
为何如此“劳师动众”?因为,所有创作者们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尽力回到故事的发生地,起码要靠近真实的历史。
《理想照耀中国》总美术王朝晖表示,总制片人王柯给他的死命令就是“真实还原”,在这样的原则下,他在场景建设方面和总制片组、总导演组等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首先尽量去故事发生地拍摄,其次通过场景搭建来1:1还原,再次就是去到接近故事发生的地方去拍摄。
《家在玉麦,国是中国》剧组从拉萨去到玉麦需要翻过两座5米的大山,不少拍摄场景也超过了米海拔,在冰天雪地、物资匮乏以及高原反应频发的困境下,剧组几乎每天都要在冰天雪地里拍摄长达10个小时以上。
导演王硕说,去往玉麦的路很远,但是心是很近的,“这是一个很笨拙的办法,可这样才能拍出真情实感来!”
“为求真实还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绿皮车记忆,我们拒绝了绿幕拍摄”,导演曲江涛回忆起《绿皮车》单元在湖南怀化的拍摄时说,本来能找到绿皮车拍摄已经不容易了,更“痛苦”的是拍着拍着,发现两边都是高楼,准备换个机位再来一遍,窗外又出现了漂亮的竹海水田。
百年历程,其实就如一班呼啸前行的高速列车。主创团队表示,当他们通过创作回望这沧海桑田里的时间奇迹,时常会热泪盈眶,于是更加希望将这种反差带来的冲击,以及真实带来的震撼传递给大家,共同见证什么叫从苦难到辉煌。
投入满腔青春的热忱
主创平均年龄35岁、最小的23岁,在“较真”中展开创新
伴随《理想照耀中国》逐步曝光主演信息、角色海报和拍摄进程,热烈围观的网友们感到一股青春之气扑面而来。
这部作品火线集结了一大批年轻的实力演员,重点讲述了百年党史上一大批年轻的榜样力量书写的青春故事——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部“青春之作”的背后还汇聚了一支年轻的创作队伍,分集主创(制片人、导演、编剧)的平均年龄仅为35岁,其中年龄最小的出生于年。
要知道,创作一部如此厚重、宏大、深邃的现实主义作品,对于核心主创的阅历要求相当之高。但《理想照耀中国》为了让作品更加贴近年轻人,决定在由资深团队保驾护航的前提下,给到年轻的队伍一次挑战自我、历练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
据傅东育介绍,自年10月接到这个项目,约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分批次“面试”了不下80位年轻导演,最终选择了16位。
“今年年初,选题破题完成,《理想照耀中国》编剧团队经过60次以上大大小小的调整后,正式进入到剧本创作阶段。团队在负责破题的40个编剧中只留下了20人,共40个剧本逐步吸收意见直至定稿。”梁振华介绍道。
《理想照耀中国》编剧团队在策划阶段,采访了原型人物或其后人、相关人士余位,查阅史料逾0万字,召开线上线下剧本会议余次。据粗略统计,每集剧本从初稿到终稿,平均有6次调整。其中,《雪国的篝火》从1月写下初稿,到3月17日开机,剧本前后修改了十一稿,最后一稿的修改日期是3月17日凌晨。这其中,只有两版是根据制片人和导演的意见来调整的,其他更多是编剧初征精益求精的主动为之。
“因为篇幅精炼,所以每一场戏都至关重要”,初征分享了几根辣椒的故事,“剧中有一场戏,是炊事班燃起篝火,烧了一锅辣椒水给雪地行军的战士们。剧本围读会上,饰演班长老钱的王劲松老师问我:辣椒后来去哪了?我懵在那儿了,这是少一口粮就能丢一条命的风雪之途啊,哪怕是烧水的辣椒,也是性命攸关的食物。于是,在最终版的剧本修改中,增加了辣椒的命运走向。”都说细节之处见真章,正是在所有人的“较真”中,作品不断被打磨到成熟。
年轻的队伍,意味着充满想象力和可能性。尽管《理想照耀中国》在同一个思想主线下有着统一的主题包装,但在具体形式上,给予了他们驰骋的空间。
导演韩可一在《八妹》中别出心裁地使用双线时空,讲述现代学生对小英雄的怀念;《我送亲人过大江》导演郭廷波大量使用手持摄影,风格上更加自由和随意,并且强调镜头的新闻纪实感;《第五十五封信》导演赵小溪从真实事件延展开来,以修复照片作为叙述主线,用一张跨越时空的全家福,向英雄陈毅安和他的家人献上一份迟到的圆满。
《青春之歌》编剧刘沈为走进理想人物的心灵世界,专程给主人公“王会悟小姐姐”写了一封滚烫的信,因为这次创作,她们成了“跨越时间的闺蜜”;编剧李花在打磨《远方,不远》之前,重新研究恢复高考的史料,看到了当年求知若渴的青年人为了参加高考是多么不易,顿时理解了林鸣的青春抉择;《我们的乌兰牧骑》编剧王海峰从小在赤峰长大,岳母曾是赤峰一支乌兰牧骑队伍的编舞,多年以后能有机会书写家乡那段火热的岁月,他的心头被骄傲和兴奋仅仅环绕着……
每一个幕后主创,都在一次次走近原型、回溯历史、感悟精神的过程中,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他们无数次为那些可敬可佩可亲的人物泪流满面,而后携满腔的情怀投入创作,力求在写意和写实、表达与留白之间,挥洒他们的才华与热忱,只为让观众在看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内心也能生发出动情的回味和内心的敬仰。
以“尽精微”之心“致广大”
其他项目造型只要40页PPT
这个项目做了0页
作为一部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每集围绕一个精神主题,聚焦一组理想人物,讲述一个闪耀故事。一般电视剧涉及的年代、场景比较集中,所以服化道及拍摄场地可以反复使用,《理想照耀中国》集集不重样,加上时间紧、任务重,这对主创团队提出了空前的挑战。
《理想照耀中国》每集时长在30分钟,意味着团队是在用拍精品电影的态度投身制作。据悉,全剧合计场景个,服装数量套,道具数量个。
总造型郑军见表示,在接过项目前,心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忐忑,担心自己无法把控这样一个历史跨度长达年的重大题材。为了打好这场攻坚战役,他带领团队借助所有能想到的途径,用了各种手段去寻获资料,除了网上搜索、查阅图书,还四处拜访历史学者和原型人物。最终,在其他项目只需要做40页的PPT,这个项目他做了超过0页。
所有选题中,郑军见印象最深的是《越狱》,这是一个致敬“铁窗诗人”何敬平的作品,除何敬平有原型可参考外,狱中其余的角色都是合理想象出来的,因此造型需要与编剧、导演去碰撞每一个角色的设定,要帮导演首先从造型上把人物立起来。同时,为真实还原渣滓洞的生活痕迹,造型团队要将所有服装进行做旧,在妆效上努力贴近人在极端环境下脸唇干裂的状态,但这样的妆面并不好保持,演员喝个水就会把它破坏掉。
郑军见回忆道:“其中有一场雨戏拍完后,所有服装的做旧效果几乎全部毁掉,但为了接戏,造型团队用了整个通宵来再次制作。”
在拍摄《第五十五封信》时,剧组紧紧抓住“信”这个重要的情感承载体,把“共和国第九烈士”陈毅安写给妻子的每封信的原件都复印了下来,再找书法家临摹陈毅安字迹、找同样的信纸去做。
《真理的味道》剧组为细致还原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场景,从柴房,到桌子上面摆放的油灯、砚台,再到陈望道当时用的纸、毛笔,以及拿到的第一本《共产党宣言》是什么样子,都要求必须符合史实。
拍摄《纽扣》时,剧组专程向原型人物、新中国第一个个体户章华妹本人求教,依靠原型人物自己的回忆和由其提供的大量当年的照片,来设计她在剧中的发型及服装。
在呈现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关崇贵的故事时,团队不只找了他的后人,还联系了他当年的战友及其家乡的宣传部门,不仅在服装、造型上尽力还原,还让演员努力模仿原型人物的表情和神态。
一些人物和事件因为年代久远,资料有限,创作还存在一个充分求证的过程。
《我们的阵地》剧组为论证“步枪打飞机”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对原型人物使用的步枪、子弹的技术规格、相关飞机的型号都一一调查。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一路咨询到总参的军史专家,甚至还通过美国的相关部门,去查证当年被击落飞机的档案记录及驾驶员姓名。据悉,该单元写成的剧本仅有19页,该集的调研报告却长达页。
在为《白骏马》创作剧本时,王海峰、潇雅一度觉得吴登云“为儿童植皮13块”的事迹匪夷所思,即便查阅了大量资料,他们依然无法想象,吴医生是怎样亲手从自己的腿上割皮、又是怎样拖着麻药劲没过的腿,去给柯族小患者植皮的?但这件事无疑是吴登云诸多感人事迹中最具震撼力的一个。于是,他们亲自采访了吴登云老先生,听他亲口讲述了英雄壮举背后的顾虑、恐惧以及坚定,吴登云的形象顿时立体鲜活了。他们说,求证就是让自己足够信服并由衷佩服的过程:“如果连我们剧作者都有疑惑,又怎么能让观众相信呢?”
《雪国的篝火》拍摄期间,编剧初征曾跟随剧组上了雪山,风雪呼啸,战旗猎猎,看到那样一支队伍行走在雪山之巅,会恍如时空穿越至八十多年前,亲见红军战士们无畏艰辛,走向胜利。
时空交错,八十多年后,一支“文艺铁军”试图循着那伟大的精神,昂扬阔步,步履不息。初征说:“那一天,我远远眺望整个剧组营地,那面鲜红的旗帜如篝火,点燃皑皑雪野。所有人都在尽自己一切努力,来成就这部作品。我心底始终回荡着一句话: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
[责编:陈舒仪]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