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了!通了!通了!”
随着数百位工作人员的欢呼声,耗时近10年的“红旗渠”引水工程终于完工。红旗渠引水工程解决了林州市周边诸多地区数百年来的干旱缺水问题,是一项造福百姓,利国利民的工程,然而,在年工程刚开始动工的时候,却接连遭遇村民的投诉和状告,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工程施工过程中又发生过多少不为人知的波折事件呢?
“红旗渠”位于我国河南与山西交界处的林州市,自古以来干旱缺水,天灾不断。据史料记载,从年至年新中国成立,多年来,发生自然灾害高达多次,其中,因大旱导致庄稼绝收就有30余次之多,有时干旱连年,河流水井干涸,农户庄稼颗粒无收,无数村民饿死,饿殍遍野;数以万计百姓迫于生计,离乡乞讨。
数百年来,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后来的民国政府,皆在此地做过水利工程,然而,也仅仅是解决了部分村落民众饮水问题,庄稼灌溉等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治标不治本。
随着时间推移,加之后期战乱,当年的水渠因为年久失修,慢慢也失去了功效,百姓用水再次出现问题。民众无饮水,粮田无水浇,生活苦不堪言。
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年撤县,改设市)县政府在当地组织修建多处水利工程,用以缓解用水困难问题。然而,由于水源有限,百姓日常饮用尚且不足,农田大面积灌溉更是难以解决。周遭百姓经常因为水资源发生争执、打架,甚至还闹出过人命。当地用水问题日渐严重。
屋漏偏逢连夜雨,年,林县再次遭遇严重旱灾,境内多条江河断流干涸,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更是见底。百姓生活再次遭受严重打击。面对这一问题,县委班子多次召开会议探讨解决办法,经讨论,最终决定,修渠引水入县。
只是,林县附近并无可靠水源可以引用,要想彻底解决当地用水问题,就必须要将目光移至较远地区,找一处水源丰富之地,建渠引水,方为长治久安之策。周边水资源相对充足的便是浊漳河。
浊漳河源出于山西省长治市,流域面积达平方千米,属长治市最大的河流,水源相当丰富,只要修渠引水成功,那么,困扰林县数百年的水资源匮乏问题,便能得以解决。
年国庆节过后,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组织召开县委会议,会议上,经研讨决定成立“引漳入林工程”,并决定于次年2月正式开工。
在当时,这项工程所面临的困难还是比较巨大的,首当其冲的便是“三年自然灾害”,全国大范围内物资匮乏:粮不够、精密仪器缺乏、无重型机械辅助,挖渠建渠十分困难。其次资金匮乏,当时财政储备金仅有万,而“引漳入林”工程量巨大,财政支出一时难以解决。再有就是技术问题,在当时,林县内水利技术人员仅有28名,且最高学历也仅是中专毕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面对种种问题,杨贵等人还是硬着头皮开工,可是,开工不久,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地百姓接二连三的举报和投诉!
浊漳河地处山西长治,要想引入河南林县,这中间光经历的山就有0多座,要想成功引进,炸山则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为了赶进度,工人们日夜赶工,不敢休息,可是,这也引来了当地百姓的诸多不满。
没日没夜的爆破声,碎石尘土满天飞,砸了房毁了树,吓跑了牲口,更是污染了环境,当地居民苦不堪言,虽知此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时间一长,任谁也无法忍受,无奈之下,一些百姓只得向上级领导告状反映这一情况。
上级领导将村民们的投诉问题反馈给了杨贵,到此时他才明白,自己一味的求进度,却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为了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他走访了施工现场的每一户人家,将大家的意见一一记录下来汇总到一起,之后便组织人员召开会议,寻找解决方法。
通过这件事,杨贵明白了引水工程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味求进度,反而欲速则不达。杨贵决定改变原定全线出击的工程方法,改为段段突击,“修一段渠,通一段水,之后再修一段,再通一段。”循环往复,稳扎稳打,稳中求胜。与此同时,经会议决定,将“引漳如林”工程,正式改名为“红旗渠引水工程”。
从年2月开工,到年7月支渠及其他配套工程全面完工,红旗渠工程历时9年零5个月,近10年的时间,削平了多座山头,开凿个隧道洞,修建各种建筑物上万座,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人,工程量之巨大,堪称“新中国之奇迹”。红旗渠的建成,造福数十万百姓,50几万亩耕地得以灌溉,当地百姓有了稳定的水源,再也不用饱受缺水之苦,同时也彻底改善了靠天等雨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