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我们的中国梦rdquo [复制链接]

1#
HAPPYNEWYEAR

观众朋友们,

大家新年好~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唠一唠

非常火的玉林年节传统小吃

——白糤!!

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

白糤HappyNewYear

白糤,又称米花,年列入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形状如圆盘,白中微*,甘香酥脆,稍压即碎裂成数块,每逢过大年,好客的玉林人一定会用托盘装上白糤招待宾客,再沏上一壶好茶,好不惬意!

吃白糤,是祈祷新年吉祥,也象征着“合家团圆”。那么,玉林白糤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白糤的由来

相传在明朝天顺年间(公元——),高山村有一位以卖油炸酥肉为生的小贩名叫牟九叔,他非常信神,每次出门做生意前总要到附近的寒山庙,摆上几碗伴有*糖的糯米饭拜神,然后留给中午餐食用,祈求每天生意兴隆。一个秋高气爽的早上,牟九叔跟往常一样,早早地就把糯米煮好,刚想盛饭时,由于家贫,竟找不到一个完好的碗,只好用家里两个完好的碟,盛着去拜寒山爷。拜完后,便匆忙去松城圩做生意。中午骄阳似火,赶圩的人特别多,牟九叔的生意也特别好,忙个不停。当牟九叔想到该吃饭的时候,却发现两碟糯米饭都被太阳晒干了,转眼已是傍晚时分,天气转凉,赶集的人纷纷离去,一天没吃饭的牟九叔看着干凉的糯米饭不知所措。看到沸腾的油锅,他灵机一动,“我何不把糯米饭放到油锅炸一下变酥了再吃?”接着,他便把糯米饭放下油锅,几分钟后,糯米饭纷纷从油中浮起,它形如圆盘,白中微*,饿坏了的牟九叔拿起来就往嘴里塞,三下五除二就把白散吃完了,一种香、甜、酥、脆的感觉使牟九叔回味无穷。从此,牟九叔在高山松城圩油炸酥肉的同时也炸白糤出售,极受乡里欢迎。每年春节期间牟九叔便改炸白糤上市,慢慢地,白糤也成为了玉林人过大年时必吃的美食之一。

虽然我们无从考究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但是清光绪版的《鬱林州志》就记载有当时民间食用白糤和茶泡的习俗。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玉林白糤已经由简单的小吃发展成刻有“福、禄、寿、喜”等吉祥喜庆字样的精美艺术食品,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对用白糤供奉先人、招呼宾客的习俗情有独钟,这才使得玉林白糤能够跨越时代变迁,以一种实物的形式继续在玉林部分人家的现实生活中流传。白糤的制作过程1、选料

选用的糯米要纯净、粒大、粘性好、洁白,筛去碎米后,置容器中浸泡一夜,滤起、晾干。

2、蒸煮

把糯米放置饭櫈中,用猛火蒸四到五十分钟。要掌握好糯米的熟度,过熟则板结,难透气,打胚时难脱模,油炸时难松散,吃时硬而不脆;熟度不够则粘性差,做胚时易散不成形,油炸时爆裂不完整。

3、打胚

用刻有吉、福、喜、寿的凹字的木模,有大、中、小三种型号;打胚要趁糯米饭热,迅速填入木模,摊平、略压实,打在晒箕上,饭热度不够则粘性差,难成形。

4、晒胚

待胚散热后,移置竹筛上晾晒,要勤翻,正反都晒,以干爽为度。

5、过糖

把干爽的白糤胚在已煮好的*糖水中,浸匀后即捞起,叫过糖;要掌握糖水的浓度,过稀则不甜,过浓则使白糤在油炸时不散,一般糖和水的比例以三比一为宜;过糖后的白散胚要晒干,置容器中密封待炸。

6、油炸用纯正花生油来炸,油炸前,把白糤胚晒(或者烤)一次,去水气。油在锅中煎沸,逐个把白糤胚放入,用长竹筷不断拨动,使白糤朝同一方向旋转,待糤胚浮起,即用筷子把胚身反复压沉,再翻转再反复压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因油炸而曲卷起来的白糤能舒展开来,这样炸一二分钟,即可捞起,搁置盘中,漏去余油,散温后即可密封储藏后用。白糤的储藏方法

年节传统美食对于日常生活来说,储藏是一项十分关键的步骤,现代生活,食物储存最重要的设备就是电冰箱,那么,在没有电冰箱的那个年代,老一辈的玉林人又是怎样储存白糤的呢?我们向多位玉林本地人了解到,老一辈玉林人会采用瓦缸储藏白糤,部分人家会在缸底放置一层石灰防潮,部分人家则不放置石灰,然后用布或纸包好白糤放进缸内,再在缸口加上一层布,最后盖上盖子密封储藏,这样,过节时才能吃到的美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享用到了,这些都是老一辈玉林人智慧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繁琐的储藏方法已不适用于当代快节奏的生活,而旧时可放置在院子里笨重的大瓦缸也不适合放到现代小区住宅内,现在玉林人储藏白糤的方法既随性又简单,人们利用塑料袋的密闭性对白糤进行密封保存,这样也能达到延长保存时间的目的。

来源:玉林市博物馆

作者:覃莹莹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