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条规划目的为抓住林州建设世界山水人文城市及全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满足某镇建设特色小镇,整合全镇发展空间,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同时为某镇开发建设提供技术性法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林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法规,编制《某市某镇总体规划(-年)》(以下简称本规划)。第2条规划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坚持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抓住机遇,塑造城镇特色,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作为规划设计目标。(2)可持续发展原则。节约用地,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滚动有序发展,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注重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居民的生活质量,合理分配和使用各项资源,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3)区域与城乡统筹原则。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协调好与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红旗渠一干渠和林州市区的关系,统筹考虑区域交通、产业条件对*华镇的影响,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4)资源底线与生态优先原则。以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推进土地、水资源、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强调对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保护,最大程度的发挥生态景观资源价值。(5)凸显特色原则。积极挖掘地域人文和景观特色,并充分结合*华镇现有产业特色,创建一个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生活方便、具有文化内涵的新型特色小城镇,彰显太行山、红旗渠及林州特色,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为林州创建世界山水人文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第3条总目标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乡发展规律,以自然生态保护为基础、以旅游发展为支撑、以特色人居建设为主题,将*华镇建设成为环境宜居宜业宜游、协调发展,产业多元融合、创新发展,生态山水相依、绿色发展的世界山水人文旅游小镇。第4条分目标1、活力小镇——多元融合,创新发展打造豫晋冀交界地区首选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服务中心,林州市创新产业和幸福产业集聚区,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特色小镇。2、和谐小镇——宜居宜业,协调发展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太行山—红旗渠”人居文明展示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和谐小镇。3、生态小镇——山水相依,绿色发展以太行山生态保育为前提,建立水、土地等资源集约利用发展模式,使*华镇成为支撑太行山生态保育区建设的生态小镇。
第5条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一轴一核,两带四区多点”的空间结构。一轴:城镇综合发展轴,串联镇区、城市功能片区,延伸至市中心城区,是镇域重要功能组织轴线。一核:某镇中心。以行*管理、航空运动产业、旅游服务、文化体验为主的镇域*治经济文化中心。两带:旅游体验带和农林景观带。旅游体验带是镇域范围南北向轴线,发展山前民俗体验及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农林景观带,布局在平原农区与市城区之间。两条南北向轴线分隔镇域片区。四区:山地功能片区、农业功能片区、镇区和城市功能片区。山地功能片区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实现山地景观的可视性和可达性。农业功能片区以高标准、高起点、高定位的农业发展为基础,发展成为以休闲旅游为重点、农旅互促、产业深度融合的综合性片区。两个城市功能片区分别为*华镇区和东部城市功能片区。多点:选取5个中心村作为镇村体系结构的节点,形成镇域范围内镇村次中心,是区域乡村发展的重点。
第6条产业发展规划
突出绿色、人文、运动三大主题,以通航服务业、旅游业和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商贸业和地产业,形成一个特色鲜明、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镇域层面形成“两带、四区、两组团”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两带”:山前民俗体验及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带和林州城市片区西侧的环城农林带。“四区”:高端服务业发展区、山地生态旅游区及林下经济产业区、北部都市休闲农业区、南部都市休闲农业区等四大产业功能区。“两组团”:依托航空主题运动公园和轿顶山滑翔基地形成两大航空产业发展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