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东方今报」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吴净净
在抗战剧和谍战剧中演过很多“英雄”的于震,最近又演了一位“英雄”,只是,这一次他是带领着村民们“战天斗地”。他们苦战10年,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长达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以这个真实故事改编创作的电视剧《红旗渠》,刚刚在央视一套迎来收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也引来了很多年轻观众震撼与共鸣,收官之际“看红旗渠破防瞬间”也登上热搜。作为戏里的灵魂人物,于震近日接受了猛犸新闻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了他与导演康宁,安悦溪、景乐、曾黎、徐光宇、马东延、李勤勤、寇振海、廖京生等主创们,戏里戏外用行动践行“红旗渠精神”的故事。
被人物打动“和他们比,我们拍戏这点苦不值得提”
《红旗渠》以年河南省林县大旱缺水为背景,讲述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以“愚公移山”的坚韧,苦战十年,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悬崖峭壁上开山凿洞,靠双手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的故事。于震饰演的县委书记林捷,原型就是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剧中,他带着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长达公里的“人工天河”。
记者:之前对红旗渠的故事了解吗?
于震:之前我只知道红旗渠,说实话没有太多的了解,也没去过林州。接到这个戏之后做了功课,查了资料,去看了红旗渠,也和杨贵书记的后代见了面,听他们讲了很多,很震撼,也很感动。
记者:从剧来看,故事是经过改编的,所以剧中人物与真实人物比有哪些改编?
于震:剧里林捷是敢做敢当、雷厉风行、一心为人民的一个好干部,和原型是一致的。我们党带领着中国人民能够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有太多这样的好干部。就像剧中演的,他们当年修渠真的是一点点攒了多万,只要家里边能拿来的全都拿来,真的是自力更生。上级来查账的人都哭了,没有一分钱对不上……剧本已经非常严谨,我们只要把剧本还原好,演的真实自然就好。当然,这不是人物传记,所以为了剧好看,编剧可能会有一些虚构的内容,但只是对原来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我们当时还跟主人公们的后代见了面,聊了很多,这对我们的创作也很有帮助,看了他们那时穿的衣服,还有很多当时的照片,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真实人物的细节,包括他别钢笔的样子等等,所以人物保留了杨贵身上真实的东西。
记者:听导演说拍摄过程条件很艰苦,都在荒山野外实景拍摄……
于震:可能我演这种戏演得比较多,我反而觉得比那些抗战剧要舒服多了。拍战争戏的时候,经常都是枪林弹雨的,所以这点所谓的苦不算什么,对于演员来说,夏天穿个棉袄,冬天穿个背心,跳个冰窟窿什么的,都是最基本的操作。就像足球运动员上场踢球一样,你得穿个球鞋,这是最基本的,没什么可炫耀的。所以,背个台词什么的,跟你演技也没关系,这是你必须要做的,受点苦受点罪这是太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
只要是正经受过表演训练的演员们,我觉得不会有“觉得苦”的问题出现,因为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只不过现在大家可能把明星和演员的概念有点混淆,演员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人,就是个职业,明星则不然,明星是需要用个人魅力来赢得观众的喜欢。当然了,无论演员还是明星都得是传递正能量,得爱党爱国爱自己。
记者:这次合作了不少年轻演员,说到职业精神,你对他们印象如何?
于震:他们都是挺好的演员,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搞特殊,都挺敬业,他们都做了演员应该做的事情,都挺合格。
记者:戏里还用了很多当地的群众演员,他们没有表演基础,和他们合作起来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于震:我跟他们的对手戏不多,就是我一般讲话他们都要听,然后鼓掌什么,他们都是很敬业很淳朴的老乡。能看到我们林州人民现在生活已经好了,他们自己穿戏服的时候,都乐“这衣服好久都见不到了”,这已经是另外一代人了。现在即便是种地也并不是大伙想象的那种,很多都是机械化了,都骑着小电动车小摩托,平时住城里,但是该回去照顾庄稼就回去,已经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喜欢演英雄“我是沾了角色的光”
高大魁梧,一脸正气,凭借着硬朗的外形,于震演过抗战中形形色色的英雄形象,是名符其实的“英雄专业户”,这也是《红旗渠》的导演康宁强烈要求用的男一号。他觉得于震除了外型与原型杨贵相似,最主要的是于震本身是接地气的演员,能演出人物的气质。有的演员总会急于挣脱固有形象束缚,但于震并不担心雷同,“英雄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小我,顾大我。”每个英雄的成长历程、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人生信念是不同的,在他看来,即使角色重复也会有不一样的表演。
记者:之前演过很多主旋律以及红色题材的作品,对你个人来说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于震:我一直说编剧伟大,是他们写的故事好看,写的人物精彩,而我只不过把人物给演出来而已,我是沾了角色的光。大家并不知道于震是什么样,只是喜欢我演的那些角色。一个演员最后比拼的是修养,你身上的一些东西多多少少都会带入到角色当中去,而角色反过来也会给演员一些影响,这是肯定的。我演了这么多英雄人物,肯定会受到这些人物的影响,所以我现在是比较愿意演这些传递民族精神、有男人味、有英雄气概的角色。
记者:你喜欢演英雄?
于震:我挺愿意演的。作为一个演员,我首先自己得爱这个人物,而不是要爱自己。其实塑造这样人物的时候,一方面在感动感染我们的观众,另一方面对我们自己的内心也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记者:你不担心角色雷同被定型吗?
于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演什么像什么,这是演员要追求的。但是你要把每个人物形象都塑造得很好,很生动,很难很难。有没有这样的人?肯定是有,但是我没那么大的本事,我就一个很普通的演员,我把喜欢的或者我所能理解的人物演好了,就挺好的。其实演员都是有局限性的,像有一些专门演喜剧的演员,观众都很喜欢,但让他演正剧,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别扭。演员被定型是肯定的,就像传统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你是小生、武生,还是花脸,分得很细,都有一定的局限的,偶尔反串是可以的,但完全跨到另一个行当,很难。
当然了,如果是明星,就是看个人魅力了,他演什么大家都喜欢看,大家看的不是他演的角色,而是看他本人。而我是演员,我不是明星,拍戏时我们只是塑造人物的一块材料而已,穿什么服装怎么化妆,这都是导演、编剧、化妆和服装老师他们来定,不能只为了自己漂亮,要完全按照这个人物来定。
传承红旗渠精神“能让大家记住那段历史,就很欣慰了!”
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被称为“人工天河”,为了吃上水,林县人民靠着双手跟自然抗衡,耗时十年,81人为渠献身,最终削平了座山头,架设座渡槽,开凿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座,挖砌土石达万立方米,让漳河穿山而来。在演绎林捷的过程中,于震也重温了那段感人又震撼的历史。看到这部剧播出后受到很多年轻观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