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个与红旗渠连接在一起的人
TUhjnbcbe - 2024/8/19 17:25:00
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s://m.39.net/pf/a_4793210.html

杨贵走了。他满头的白霜、挺拔的身影,他浓重的豫北口音,从此在我的眸前耳际消失。将近半个世纪,我和他从初识到挚友,情缘相投,思绪契合。现在骤然阴阳两隔,我心里的沉痛是难以名状的。

红旗渠,这个被周总理誉为新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之一的人造天河,是同杨贵的名字连接在一起的。知道红旗渠的人,鲜有不知道杨贵的名字的。一提到杨贵,那张当年杨贵扛着头,领着一队修渠大军走向修渠工地的照片就展现在人们眼前。当年,杨贵同修渠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并肩作战。红旗渠的修建,淬炼出一股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与现代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洪救灾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这一伟大精神是杨贵以身作则,带领林县人民使之熠熠生辉的。杨贵是功不可没的。

杨贵和县委领导走在修建红旗渠的前列魏德忠摄影

今年4月26日,我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参加杨贵同志的告别仪式,悼念人流达数百人。我随着悼念队伍进入灵堂,最后一次深深地凝视着老杨明显清瘦的遗容,不忍离去。我久久思念着老杨的音容笑貌、人格魅力,还有他的为人。他没有架子,说话时总带着那股子诚挚、随和的神情,让人觉得十分亲切……

大约是10年前,鉴于杨贵获得中央批准为他的问题彻底平反的正式通知,我禁不住心头的喜悦和激动,写了一篇文章《敬探杨贵》,展示他的心情,也抒发我的心情,登在《光明日报》上,后来又被《河南日报》转载,颇受人瞩目。很多人读了文章后,打电话给杨贵,表示祝贺,其中包括尊敬的钱正英同志。那一期《河南日报》到了林州,迅速售罄。一篇短短的散文,竟显“洛阳纸贵”。这些都表现出了人们对杨贵的敬重,为他的终于清白而庆贺。老百姓心头有一杆秤。本来是清白的,不管蒙上多少灰尘泥垢,终将还其清白;而这被返还过来的清白,竟比原来的清白更加清清白白几分,可见老百姓这杆秤有多准!

我现在回想起12年前6月间和老杨去林州的细节,不禁感慨万千。我们一起参加了省里在那里举办的红旗渠精神研讨会,会前会后,我们一起在林县几个村子以及豫北的几个著名的村子,包括新乡七里营刘庄踏访了一阵子。驱车赶路,走访农家,吃饭休息,我们都在一起,零距离接触了许多天。这一路上,老杨谈兴很浓,情绪亢奋。我当时所闻所睹所思,后来又联想到涉及老杨的其他一些事,感悟良多,其中深深拨动我心弦的是:老杨的心里总是想着农民,想着他们的生活起居,想着他们的甘苦酸辣、他们的富裕程度,想着农村的发展。

老杨后期做农村工作,早年在林县当过县委书记,领头修了那一条惊天地、泣鬼神的红旗渠,“文革”中受尽了磨难,中间干了一段公安工作,给他增添了许多坎坷。“文革”以后,他到国务院扶贫办工作,到我们国家最贫困的西北“三西”地区做调查,了解那里群众的疾苦。他走遍了“三西”地区绝大多数贫困县,倾听当地干部群众的心声,及时向上级反映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他多次组织“三西”地区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学习,支持在西部兴办乡镇企业,进一步拓宽扶贫致富的门路。他还与多所农业学院协商,将其选定为“三西”地区乡镇干部的培训基地,为“三西”地区培养农业人才创造条件,为“三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他对中国农民的处境有深切的了解,心头始终涌动着一种要帮农民走出贫困,走向富裕,改变生活的强烈愿望。对于农民兄弟、父老乡亲,他始终抱着一种彻骨切肤的感情,为解决他们的问题,他和同志们在一起,出了计、献了策。

生前,他专门去了一次“三西”地区,看到了那里的变化,许多农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富裕路,他感到由衷的喜悦;也发现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新问题,也有老问题。他禁不住心头的激动,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提出许多解决当前贫困农村中问题的对策,颇受中央重视。他也把这份报告寄给了我,我认真读了,为他的激情感染,深受触动。

惦记农民乡亲的欢乐和忧愁,几乎是老杨的一种本能。就在那一年入伏前的那一阵子,我们在豫北许多农村走访,一走进农户家里,老杨见人就问生活过得怎样?一年的收入有多少?家里添置了什么家具、电器?问长问短不休。

那时正值青黄不接时分,老杨每进一户看上去显得贫困的农家,总要问问:“能吃上白面吗?”“粮缸里还有粮吗?”“孩子上学怎样?”“楼上楼下几间房?”……老杨深情地瞧着对方,细细地听着乡亲们的回话,同乡亲们一起笑,一起愁。乡亲们有认识这个老头的,也有不认识这个老头的,大家都无拘无束,乐呵呵地拉着家常。

老杨尤其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与红旗渠连接在一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