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增(左)、牛永锋(中)、张志民(右)进入隔离区为被隔离人员配送午餐(受访者供图)
安阳融媒记者杨凌高
1月24日早上,雪还在不停地下着,天更冷了,冻得人伸不出手。
张志民头上冒着热气,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从早上8时开始,他就一直没闲。先是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楼上楼下跑着,和同伴一起将50余份早餐依次送到被隔离人员房间门口,然后将收集来的几十包垃圾送到医疗垃圾集中点。两个小时下来,他们已是浑身冒汗。
“在隔离点,24小时处于工作状态,没有下班的概念。”张志民告诉记者。
配送一日三餐、发放日常物品、解决急难问题、进行心理疏导、搬运抗疫物资、处理医疗垃圾……事无巨细,样样得追求完美。狭小的生活空间,紧张的工作节奏,在这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环境里,张志民和同事郭海增、牛永锋已经坚持了10天。
“A房间,有点儿冷,需要增加一床被褥”“A房间,刚做过手术,急需药品”“A房间,小孩学习,需要一个板凳”“A房间手机没法充电了”……隔离点信息群中的所有诉求都会让张志民这些“大白们”一趟又一趟穿梭不停。昼锦中学宿舍楼全部是步梯,一天跑下来,他们的衬衫经常是湿漉漉的。
一个字:累!最少的一天他们只睡了3个小时。
有两次,张志民累得呕吐,而且因为患有高血压,他一直在服用利尿剂,穿上防护服以后经常尿急。后来,他干脆等忙完再吃药,避免尿急影响工作和防护。郭海增看他确实难受,想向领导请示调换人员。张志民说,老毛病了,自己已久病成医,身体没有大碍。他内心知道:现在正是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关键时期,绝不能轻易离开自己的阵地。
张志民和郭海增、牛永锋是自告奋勇来找“累”的。年3月,张志民根据组织安排,从市农业科学院到林州市原康镇重兴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1月8日,周末回家的他因疫情无法返回林州。抗疫最需要人手,在哪儿都不能闲,他先在所住小区当志愿者,又根据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安排,和郭海增、牛永锋两位同事一道,到龙安区新冠疫情昼锦中学隔离点,奋战在抗疫第一线。
隔离点是一个特殊的战场,繁重的工作尚在其次,在这里还要时刻避免被感染的风险。昼锦中学隔离点已经有了确诊病例,每次进入隔离区消毒,对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次挑战。进行消杀作业时,张志民从穿戴防护服到操作都小心翼翼,整整一栋楼的所有楼道、楼梯和连廊都要消杀到位。“这样既保护被隔离人员,也保护自己。我们也有家人,不敢有丝毫马虎大意啊。”张志民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饱含着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压力很大,但被隔离人员压力更大,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努力为他们减压。”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让张志民和同伴们更理解被隔离人员,同时也赢得了被隔离人员的理解和尊重。“门外的‘大白’,我不知道你是谁,不知道你长啥样,却知道你为了谁!”“你们每天一趟又一趟地爬楼梯,心疼你们!”“大家要体谅‘大白’,努力坚持,争取早日渡过难关!”“可爱的‘大白’,你们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等到疫情过后,让我们来个大大的拥抱!”……被隔离人员发来的一条条表达感激之情的信息,让张志民和他的同伴们,在寒冬腊月感到无比温暖,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那么有价值!
前几天,根据市委组织部通知精神,考虑到下沉干部长时间在基层一线高强度工作,市农业科学院拟对下沉干部逐步进行有序轮换。张志民、郭海增和牛永锋三人考虑到疫情隔离点风险较大,并且所服务的隔离区已有确诊病例,三人商议后,一致决定继续坚守岗位。张志民说:“这样做原因很简单,风口浪尖上,在最需要人的时候,我们不能忘了自己是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