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河南林县桑耳庄的大年夜里,一位老汉阴沉着脸一直安慰着蹲坐在地上的儿子,嘴里不停地重复念叨着“孩子啊,这就是命,我们不能不认命啊”。坐在地上的男子名叫桑大民,他看着床上冰冷的尸体,不停地抽泣着。就在刚刚,他刚过门几天的妻子在他们的新房中上吊自杀了。在这样的喜庆日子里,新婚妻子好好的为什么要寻短见呢?
说出原因来,你可能不相信,仅仅只为一桶水!
原来就在这天傍晚,桑老汉挑着一担水从外面回来。过门不久的儿媳妇到村口接公爹。她接过担子,就在快到家门口的时候,脚下一滑被石头绊倒,这一担水全洒在了地上,一滴不剩,全家人眼巴巴地看着包好的过年饺子,却没水下锅。
此时天色已晚,走十几公里山路去挑水已经来不及,丈夫桑大民只好出去隔壁邻居家借水,然而当饺子已经煮好端上桌子时,可怜的刚过门妻子却因为懊恼,羞愧难当而悬梁自尽了。这是真实的故事,但是听起来似乎难以理解,一桶水而已,难道真的就能让一个人为此想不开而选择自杀吗?
放在其他地方可能不会,但是在这雨水贵如油,一担水能换一头牛的地方,水能买明命!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缺水到这个程度呢?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人间悲剧呢?
河南林县地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十年九旱,由于雨水稀缺打不出水井,许多林县人只好长年跑几十里山路挑水吃,缺水是林县最大的困难,全县共有个村,严重缺水的就有个,其中有一个区有5万人,但是仅有三口水井而且经常不出水。曾经,排队打水的桶都能排到了几十米之外。
因为缺水,林县老百姓长年累月不洗衣服、不洗脸,只有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才舍得舀上一瓢水,全家洗个脸,好见人。用过的水是舍不得随便倒掉的,还要再放在那里澄清之后再用一次,最后才拿去喂牲口。毫不夸张地说林县的姑娘嫁人不图婆家有钱有地,只图婆家有水洗脸。
据史料统计从明朝到新中国成立时,共个年头,林县发生旱灾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甚至出现了5次人吃人的惨剧。
然而现在的林州市已经不是往日的林县,已经彻底解决了千百年来百姓饱受缺水之苦的面貌,处处是鸟语花香,流水潺潺,经济综合实力长期霸占河南省前十强。
是谁?有如此的能力,通过什么魔法让此地旧貌换新颜,发生如此华丽蜕变的呢?
这位“魔法师”叫杨贵,年出生于河南省汲县罗圈村,他出身贫苦,14岁时便参加了革命工作随后入党后,在战争中一直表现优秀,26岁时他被任命为林县的县委书记。正是由于他的到来,让这座缺水贫困的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使林县这个偏僻的小县城,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杨贵到任以后,为了解决缺水现状,他走家串户,踏遍了林县的山山水水的每一块地方。可以说林县的历史,就是一部找水修渠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前,林县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是谢公渠,那是洪谷山的半山腰上,一条宽仅半米,长九公里的人工开凿小水渠。然而就这样的最大水利工程也只能基本解决沿途十二个村庄的生活用水问题。
杨贵书记下定决心要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现状,为了表明自己是要与林县人民命运与共的赤诚决心,杨贵特意将妻子和三岁的孩子从距离林县六十公里之外的安阳老家接了过来。他的这一举动让林县百姓看到了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要扎根穷山沟解决缺水问题的决心。
年冬天到年9月,在杨贵的带领下林县人民先是修建了淇河渠,使之成为林县南部最重要的引水工程。在这一工程施工过程中,杨贵积累了经验,增强的信心,在他心中也盘算起了更大的水利计划。
之后仅用了两年时间,林县就打出旱井五千多口,砌蓄水池上百座,世代饱受干旱之苦的林县人民新修水利的热情空前高涨。通过杨贵的努力使得全县水地达亩,是解放前水地面积的两倍还要多,林县水利工程取得得前所未有得成绩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年的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对林县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大幅报道。
年11月1日,在新乡参加县委书记会议的杨贵被邀请到新乡火车站的一列专列上,直到走进车厢时看见坐在车厢里看资料的毛主席时,杨贵才知道自己竟然上了毛主席的专列。此时杨贵激动万分,毛主席说:“你就是林县的杨贵吧,我听说你治水很有一套嘛”激动紧张之后杨贵脸色一红,回答道:“主席,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只是搞了几个小水渠,林县依然还有很多人吃不上水”
简短而充实的会谈结束后,毛泽东握住杨贵的手嘱咐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办水利。”踌躇满志的杨贵有了毛主席的鼓励,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干劲更足了。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水源注入,在林县单靠老天下雨蓄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没水,即便是修在多的水利工程,也无济于事。年这一年,全国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眼看电闪交加,但就是光打雷不下雨,使得建成的水利工程,成了摆设,大干旱迫使老百姓又回到了翻山越岭取水吃的绝境之中。
6月份,面对林县日益严重的旱情,杨贵和县委决定外出找水,由杨贵和县长李贵,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宝分别带队出发,分别沿着林县境内的三条自然河逆流而上,翻山越岭去上游寻找新水源。三个找水小组一路步行,翻山越岭,然而三组当中两组都都失望而归。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沿着浊漳河一路攀山而上的杨贵这一组却有了喜出望外地发现。
起初,杨贵的脚下只有怪石暴露的干涸河道,偶有细细的潺潺溪流却远不足以作为林县的水源,直到进入山西平顺县石城公社,远远地就听见峡谷中的轰轰隆隆水声,顺着陡峭的山崖杨贵等人攀爬而上,终于见到了这条日思夜念的浊漳河真容,只见脚下湍流的河水拍打着岩石击起一人多高的浪花。
见此情景,杨贵激动万分,大旱之下的浊漳河竟然如此丰沛的流量。这让杨贵又喜又气,喜的是,终于找到了这条河水量巨大,足以为林县所用的水源;气的是同在一片土地上老天对水源的分配又是如此的不公平!
据资料记载,这条浊漳河主河道长年流量为每秒30立方米,年净流量达到7.3亿立方米。然而要从平顺县引来的浊漳河水,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穿越海拔更高的坟头岭,这意味着未来的引水渠要面对的层层阻隔,须穿越这巍巍太行的层峦才能到达林县境内,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考察了半个月后,杨贵带着足以改变林些命运的浊漳河资料回来了,只不过当他把情况和想法讲给众人听时,在场的大部分人,非但没有激动,反而一盆冷水兜头而下。引漳入林计划,一直是林县人民的夙愿,只不过面对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想要把漳河水引进林县,无疑是在天上修一条天渠。这对于长年处于吃不饱饭的林县人民来说,那真的是天方夜谭。一位年长的县委干部对杨贵感叹,“娃娃,你还是太年轻啊!”
杨贵心里明白,工程上的困难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人心,大自然给予了林县人特殊的地理环境,恶劣的生存条件,这些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人的思想,怎样才能改变林县人的千百年的传统观念,动员群众一起投入到改造自然的行动中去,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才是问题的关键。
望着信心不足的干部群众杨贵说“我知道大家对于修渠都有顾虑,困难程度可能是我们都无法想象的。但是,不修渠,林县缺水的问题就不能从根上解决,一桶水换一条命的惨剧,还会再出现”
说着杨贵从怀中掏出了一年前与毛主席的合影。把毛主席的叮嘱,再一次讲给了众人听,鼓励大家有政策的支持,党的坚强领导,有国家给我们做后盾,我们就一定能把这条渠修起来。
此后经过了两年的勘测和准备工作以后,年2月10日,林县召开万人誓师大会,通过大喇叭向全县人民宣读了引漳入林动员令,号召全县人民都投入到引漳入林的工程中,就在动员令发出的第二天,修渠大军战太行的壮阔景象就轰轰烈烈地出现在了太行山上。
年2月11日,天刚刚蒙蒙亮,林县大地已是一片喧闹,由三万七千多人组成的修渠大军带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锅灶,浩浩荡荡地爬上了太行山,向着浊漳河的方向前进。
在艰难地进军路上,社员们高声齐唱“贫下中农气如钢,千军万马战太行,劈山引水为革命,定牵漳河回家乡”。
而此时的县委书记杨贵则肩挑锄头,头戴安全帽,一身沾满灰尘的工服,昂首挺胸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头,脸上的表情比谁都坚定而自信。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当时有的山崖上根本没有路,修渠的工人们就鼓足勇气,侧身躺在凸起的石壁上,一个接一个地爬过去。没有住的地方,大家就天当被地作床,随便搭的席棚就住下来。有的甚至住在岩石缝里,为防止摔下悬崖只能头朝里睡。
虽然条件艰苦,但施工的热情丝毫没受影响。在杨贵的带领下,修建水渠的工作很快地开展起来。70多公里长的渠道上,到处是开山炸药声和锤子撞击钢钎的凿击声,一番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在太行山上铺洒开来,
然而在开工仅仅十天后,引漳入林工程就被迫停了下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出征之前,林县人民豪情万丈,有人向杨贵提出70公里的水渠就是7万米,我们上7万个人,每人承包1米,3个月就能拿下工程。于是在《林县报》这样一句响亮的口号“大战80天引来漳河水!”。
正是这句口号,为开工后的科学管理和精准施工留下了隐患。
在70公里的战线上,将近4万人一拥而上,每个人找一块地方抡起钢钎,锤子就干起来了。大家各干各的,有的挖错了渠线,有的炸坏了渠底,如不及时纠正,不但浪费人力,物力,工程质量和民工安全都难以保证。
杨贵沿着渠线工地一路走访,发现这种不讲方法的人海战术不仅使工程降低效率。而且碎石满天飞,炸毁了沿渠的树木,砸破了房上的瓦,还震裂了房子的墙壁,沿途村庄的百姓纷纷怨声载道。
杨贵立即下令紧急叫停了修渠工程,并且组织干部和群众在素有“鸡鸣闻三省”的漳河边上盘阳村,召开了在林县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盘阳会议”
通过这次会议,施工总指挥部调整了整体工程部署和战略布局,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干一段,成一段,通一段”以水促渠,让群众看到成绩,只有看到希望才能增强胜利的信心。同时号召全县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在会议的最后,杨贵专门提出将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表示高举红旗前进,不把漳河水引进林县,绝不收兵。正是这次历史性会议,让红旗渠这个名字第一次展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世界知名。
真是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完的坎,红旗渠开工后不久,指挥部又遇到一个亟待解决的麻烦。按照设计,总干渠从山西省境内走来,只有通过林县北部的分水岭,才能够彻底解决林县全境内的用水问题,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保证渠首到分水岭70多公里的渠线,纵坡比不大于1/。
1/是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渠道每推进八公里落差只允许下降一米,如果超过一米,坡度就会升高,水就流不过来。反之,坡度过低,就会导致水流加速,就会冲毁下游的堤坝。
在那个没有任何机械动力可依靠的条件下,红旗区工程的技术难关又该怎么解决的呢?
解决这个难题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功臣,他的名字叫路银,林县合涧公社分指挥部的施工员,就是他自制的一种专门用来测量水平的工具——水鸭子,才让这个当时当地的世界难题迎刃而解,保证渠道的顺利使用。1/的落差换算成米就是0.毫米。这么细微的落差,林县人民就是靠着这只水鸭子和县里仅有的两台经纬仪一点一点测量出来。
水鸭子利用三点成一线的道理,用它来测量渠线,当时不仅节省购买仪器的大笔资金,而且简单操作容易掌握。便于林县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农民来普及。
在许多人看来,“水鸭子”只是雕虫小技上不得台面,但就是这样的雕虫小技,在五十六年前那个超级工程中被一群不识字的农民用得出神入化。若干年以后,当国家水利部门对红旗区工程进行验收的时候,惊讶地发现,70.6公里长的总干渠与当初制定的设计标准不差毫厘。
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年4月5日林县人民迎来了期盼已久的红旗渠总干渠的通水仪式,期盼千年的引漳入林,愿望终于在杨贵的带领下实现。通水仪式在总干渠的分水岭举行,有的村民推着车,带着全家赶了几天几夜的路,就为了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原计划通知来参加典礼的是一万人,但当时来观礼的群众漫山遍野。
在总干渠通水之后,又经过5年的奋战,年7月,红旗区三条支渠也都全面建成通水,前后一共经历了10年的时间。10年间,红旗渠工程封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太行山上0个山头,架设座渡槽,凿通了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座,挖起土石达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垒铸成高两米,宽三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曾几何时,人们常说,"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仅有杨贵",我想对杨贵来说,这样的评价一点也不过分。
年4月10日,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病逝于北京家中,享年90岁。这位红旗渠的总设计师给林州人民留下的不仅仅是林县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不仅仅是一项号称“世界八大奇迹”的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