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间文学情缘
我爱好写作,也是晚年的精神寄托。因此我进入了我们林州市的诗词和作家群里学习,当然,学习的目的就是想当作家和诗人。但是,想象很丰富,现实很骨感。当我不断接触到我们林州市的那些文学大家和诗词高手时,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浅薄,体会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在林州市文学领域里只能算是一名小学生,距离一个真正的作家的路程还有十万八千里,我必须努力学习,才能跟上长长队列的末尾。
我虽然一条腿已经蹅进⑴了“作家”的门堑,但另一条腿却总是跟不上,可我还是乐此不疲地在文字的海洋中祈懵儿⑵。记得毛泽东的《七古·残句》中有一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博大恢弘、纵横潇洒的革命浪漫主义诗风。普通人当然与伟人的雄才大略不可比拟,但我们应该有自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虽然“六十学诗,十年不成”,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恒心”,在诗词界,还是要努力学习的,自己给自己确定的诗风格局多表现为现实主义和田园题材,因为现实的东西才能让现代人容易接近和接受,更能承担起助推现实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也是我的文化自信。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林州市的民间文艺界,才有了在民间文学领域的耕耘之旅,从而喜欢上了民间文学,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三年的收集、采录、编纂林州民间故事、林州民间传说过程,夸张一些地说,犹如醉生梦死一般,日日夜夜沉迷在林州古人的故事中不可自拔。那天,我昔日的好友加文友打来电话让我帮他的忙,说是安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来林州启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传说?河南卷?安阳分卷》收集编纂工程,他被林州市民协主席团指定主持这次编纂林州市民间文学《大系》工程,由于他工作太忙,顾不过来,就想请我帮忙收集林州市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我顾及好友情意接受了邀请,谁知道进门容易出门难。从年冬一直到现在,这项任务始终无法脱手。虽然有时在朋友面前戏称我是“上了贼船”,但却使我在人生旅途上又开启了一扇新窗,一股古老而新鲜的气流把我卷进了一个新境界。我被林州挖掘不透的深厚的民间文学资源而惊喜,被古人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被民间传说故事中所含有的丰富的哲理而深深吸引,更被传说故事中反映和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与教育意义而叫好。
开始涉及民间文学领域,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和“狗咬刺猬一一无处下口”的感觉,这与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许多同志一样,因为这些人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领取的任务也就是负责两个镇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收集。那么去哪里收集呢?我真要到乡下去老百姓中搜集吗?这些问题,上边也没有人作具体指导。虽然懵懂,但没有退缩,我只能按我的思路去干活了。又因为负责这项国家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工程的是各级民间文艺家协会,既然带着“民间”俩字,那肯定是一个松散的民间组织,一无办公场所,二无经费,三无报酬,要承接林州市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和编纂这样一项大工程确实是困难很大。在当今的经济社会里,纯粹尽义务的事,费时费力无报酬不说,而且还要个人贴办公用品、用具和通讯交通费用,如果没有一颗宽大胸怀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的。带着疑问,带着爱好,带着使命,我投入到火热的收集民间故事的工作中。先是按照林州市民协分配给的范围去收集资料。我利用现代网络条件,从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各级民间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