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城固两地深入开展李固文化交流
原创崔兵陵阳民间文艺
8月8日,陕西省城固县“寻访李固”采风考察组一行到我市实地寻访李固文化遗存。我市民间文艺工作者张国声、牛揆、李银生、李安伏、徐增奇等陪同考察。
在西街村诸翟文化研究会筹备处,两地文史专家就弘扬和传承李固精神进行了深入坦诚的座谈交流。考察组带队付晓刚主任首先介绍了此次“寻访李固”采风组的成行背景和主要目的,并简要介绍当地李固精神研究进展情况。
他说,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汉中市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汉中市博物馆有关历史文物展陈,了解汉中历史文化、文物保护情况。他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两汉三国,几多往事;汉风古韵,魅力独具。汉中将牢记嘱托,继往开来,把汉风古韵的城市神韵激扬起来,让源远流长的汉文化在新时代谱写出更加精彩、辉煌的华彩篇章。
近年来,城固县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孝廉文化内涵,通过拍摄制作《李固家规家风专题片》,弘扬李固家族“一门三烈”孝廉文化,尤其是李固“刚正不阿、忠贞不屈、爱国爱民、坚持正义、为国献身”的为人之节和为臣之道孝廉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了“以孝宣廉、以孝促廉、以孝养廉、以廉行孝、清正廉洁”的良好氛围。
城固县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是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和东汉名臣李固的的故里。秦置成固县,南朝刘宋改“成固”为“城固”,唐武德二年更名“唐固”,贞观二年复城固迄今。
李固,陕西汉中南郑(今陕西汉中城固县柳林镇)人,曾任东汉三朝太尉,其忠贞耿直、清正廉洁,是我国历史上公认的忠臣楷模,被誉为“北斗喉舌”。与林州籍杜乔齐名,合称“李杜”。
为深入贯彻自觉担负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中人及新的文化使命,弘扬和传承李固“刚正不阿、秉持正义、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考察组成员刘乐说,公元年在与外戚专权斗争中,主张“权去外戚,政归国家”的李固,被梁冀所害曝尸洛阳;长次子被杀,幼子逃亡,最终其遗骸归葬何处,后世史载杂籍记述纷纭,约有三处。头一处是林州市龙山街道东街村北李固墓。另外两处李固墓均在城固县,一处在原公镇原公村,一处在柳林镇李固庙村。刘会长特别提到年11月26日的《安阳日报》刊登的一名篇名为“大汉忠臣魂归何处”的文章。文章写道:在林州市城郊乡东街村北,诸山脚下,有一座古墓,透过突兀的残冢和坚固的墓室,我们依稀能感受到它昔日的高大,当地人称此墓为“汉忠臣李固墓”。座谈会上,李氏后人把珍藏的年11月26日《安阳日报》原件递给考察组查看,并赠送复印件作为留念。
许黎明会长重点谈了寻访情况。他们到河北赵县、河南汤阴探寻李氏祠堂、博物馆以及县志等情况,与李氏后裔面对面交流,查看族谱关于李氏传承情况,搜集有关李固的传说故事。他还特别提到赵县一个八十岁的老人默默研究李氏族系传承,通过搜集资料深入研究,把李固之前好几代传承脉络梳理补充完整。他也提到汤阴籍抗金名将、李固42代后裔李道编修的《汤阴县瓦岗村李姓族谱》,里面说到汤阴县李固后裔源于林;林虑,也就是今天林州,后迁徙固始,定于汤阴。
我市文史专家牛揆老先生就李固墓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先是讲了一下李固遇害的前前前后一些经过,主要是《后汉书》上的历史记载。李固遇害后,暴尸街头,无人收尸。还是学生郭亮求告皇太后,才恩准归葬入土为安。民间传说,当时到林县走的是官道,路口停灵接受老百姓祭奠。据说当时停灵的地方就是在现在曲山村,当时叫屈杀村,为李固被冤杀叫屈。又从县志上的记载说起。清乾隆《林县县志》:“太尉李固墓:在县东诸翟村五里。俗传为李固墓”。民国二十一年《重修林县志》:“李固墓:在县东五里诸翟村。”诸翟村就现在所在的东街村。老先生还提到明代林县代理县令张应登,这个四川人只做了4个月的县令,做到了好多人之前做不到的事,特别是力行重教兴文,重修黄华书院、修葺李固杜乔郭巨等先贤的墓地。他说这个人了不起,是个实实在在的好官。
语文高级教师李银生着重从文史研究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事文史研究,要以史料为依据,要从典籍记载细微处找线索。一件事用词不一样,就表明记录者的立场不同。《后汉书》上说李固的死,用的“下狱,遂诛之”,《资治通鉴》上说的是“固死于狱中”。“诛”的本义是谴责、责备,引申为杀戮、治罪、讨伐等,更多的是站在官方立场上,诛杀有罪之人。“死”就不同了,除了生命终结,还有为某事或者某人牺牲性命的意思,比如:死义(为信守节义而死)、死节(以一死保全节操)。文史研究很有意思,字里行间有春秋,很有琢磨劲。李老师擅长古文字研究,对本地出土石碑的碑文识别破译很有造诣。
诸翟文化研究会负责人李安伏,是安阳工学院教授,教的是数学专业。受家乡李固文化熏陶,筹备成立诸翟文化研究会,重点收集文史资料,深入研究李固精神文化。他说,李固墓就在老家附近,守着先贤安息地,不能对李固精神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无动于衷。成立研究会,就是要动员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李固精神的探讨研究中,让李固精神在林州这片热土上发扬光大。
李氏后人代表李保现就李氏族谱传承发表了看法。他们以李固后人为荣,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村里有先祖李固的墓地,还流传着好多传说故事。历代县志均有记载,李固是忠臣也是清官。好好研究一下李固精神,让更多的人知道李固的故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考察组一行还到红旗渠精神营地大院里的李固墓进行踏访拜谒。红旗渠精神营地负责人简要介绍了李固墓发现和保护情况,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对李固墓的修整和保护,深入挖掘李固精神文化内涵,为红旗渠精神文化研究注入更多的营养。
考察组成员对保护好李固墓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也希望尽快申报文物保护单位,确保李固墓得以系统保护。把李固精神作为廉政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考虑把李固作为廉政教育的典型人物。
《后汉书?李杜列传》论曰: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若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作为清流派领学人物,李杜惺惺相惜,忠贞谏言,真正做到了“忠以直言,德以辅政,念国忘身,陨殁为报”,成为后世忠诚的楷模。
最后考察组一行还到姚村镇上陶村实地查看东汉太尉杜乔墓。《上陶村志》主编徐增奇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杜乔的一些故事以及杜乔墓的修缮保护情况。在杜乔墓、祠遗址,大家还两块有云纹的青石块和一些砖瓦残片,建议村里及时收集保存,为日后开展杜乔文化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许黎明说,他们那是汉江的源头,你们喝的南水北调水就是源自陕西。他幽默地说,我在长江头,君在长江尾,共饮一江水。张国声说,我们也是一衣带水的关系。
英国文豪肖伯纳曾经说过“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通过两地的友好交流,我们对李固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城固对张骞李固等名人研究的典型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正是因为有先贤李固,我们两地同行有缘得见成为朋友。正是因为先贤李固,文化跨越山水阻隔,城固林州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