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借山水美家园,借山水兴产业,借山水造福百姓,“两山”理论在红旗渠畔的成功实践,催生出了富美林州、幸福家园。
“这种核桃油出自我们林州市红旗渠现代农业产业园。我背后就是生产核桃油的河南红旗渠食用油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7月中下旬,参加省委组织部乡村振兴专题示范培训班的学员走进林州市红旗渠现代农业产业园,看到一位没有双臂的帅小伙正在通过网络直播推销当地的土特产。
这位帅小伙名叫王栋杰,小时候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失去了双臂。但是,灾难磨炼了他上进励志的品格。大学毕业后,他开办了自己的电商公司,他和团队中的多名伙伴成为“网红”主播,推销当地的土特产成为他们的主要业务。
林州市红旗渠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采桑镇北部,项目总规划占地公顷,设计总投资20亿元。园区分生产加工区、仓储物流区、展览展示区、生活配套服务区4个板块,重点培育健康食品、休闲食品加工产业,以二产加三产辐射带动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全产业、全链条发展。目前,该园区已有河南红旗渠食用油科技有限公司、洪河米业公司等5家涉农企业入驻。
采桑镇党委书记郝振兴介绍:“我们围绕林州市的产业规划,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以‘园区+基地’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主引擎,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方式,全力实现产业兴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打造产业振兴的动力引擎,推进强镇富民。”
培训班学员、平顶山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杨振锋在参观中说:“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这里正在围绕‘园区+基地’的发展思路,在林州市带动打造小米、花椒、林果等8个万亩产业发展基地,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多业态化发展,让当地农民挑上了科技‘金扁担’。”
“现在是汛期,为了确保安全,旅游业暂停。平常我们这一带可热闹了,周边村的百姓、城里人都跑过来,晚上人山人海,人们称我们村是‘网红村’。”学员们冒雨走进黄华镇止方村,该村党支部书记郭青松言语中透着自豪。
村东是娱乐区,村北河两岸是百果园,村中石板铺街、店铺林立,村西太行云雾缭绕,透过雨中的景致可以想象止方村日常的繁华和热闹。
黄华镇地处林州城市西部红旗渠一干渠沿线的森林休闲带,近年乡村发生美丽嬗变,因此被誉为“林州西花园”。经行林州大道、渠东路、红旗渠大道,所到之处都能看到乡村美如画,或恬静质朴,或灿若仙境,个个别具风韵,美不胜收。止方村和位于其南北的庙荒村、魏家庄村等村都是红旗渠一干渠上的“明珠”,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这些村时常呈现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情景。
郭青松说:“上级投资万元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村庄环境,我们村的人都没有想到村子能‘出落’得这么美。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了。我们就借山水资源壮大集体经济,招商引资,发展‘夜间经济’,引进高端民宿、农家乐、电商平台、旅游公司,发展乡村旅游,激活了发展的动力引擎,村集体收入由6年前的2万元发展到现在的万元。”
庙荒村位于太行山麓,红旗渠穿村而过,曾是黄华镇唯一的省级贫困村,老百姓吃水难、浇地难、行路难、用电难,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欠外债曾有20多万元。村里开农家乐的妇女郝心英快人快语:“过去我们村荒人心也慌,现在,我们村不荒心也不慌了。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掉进福窝里了!”
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谈到村庄的发展时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们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把生态优势转化为转型发展的优势,向绿水青山要效益、要变化,以‘红旗渠精神立村、民俗文化兴村’作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走出了属于庙荒村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我们村获得了国家2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村民从共同奋斗中收获着满满的幸福感。”
“想吃林州特色饭,请到我们魏家庄村来。”魏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明生走到哪里都不忘为自己的村庄做广告。
近年,魏家庄村利用当地的山水资源和临近风景区的地理优势发展特色农村产业,村集体出资成立农家乐合作协会,采取“村集体+协会+农户”的模式,培育发展了20多户农家乐。目前,魏家庄村的农家乐产业初具规模,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营业额突破2千多万元。
生态发力,产业引领,实干兴业,实干兴邦,让黄华镇的乡村振兴呈现出蒸蒸日上、生机勃勃的气象,“林州西花园”正在走出文旅特色小镇的范儿。黄华镇党委书记王艳文介绍,近年,黄华镇结合本地特色制订了“一渠、两路、两园、六村”乡村振兴规划,坚持项目带动、示范引领不动摇,先后引进太行水镇、止方担子坡民宿改造、魏家庄乡村振兴、李家墁乡村振兴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注入了发展动力。
培训班学员、省乡村振兴局宣教处处长宋技明在谈到参观止方村和庙荒村的感受时深有感触地说:“抓党建、固基础,让村级组织强起来了;抓生态、美环境,让村庄形象靓起来了;抓产业、促增收,让村庄经济富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