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谢建晓李旭兵
太行山下,夏日的林州市黄华镇止方村游人如织。
一家家精美的小食店、一幢幢各具特色的民宿,让游客在这里流连忘返……昔日的穷山村如今成了富裕村。
历经攻坚克难,年年底安阳市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累计脱贫27.36万人。国家级贫困县滑县、省级贫困县内黄县如期脱贫摘帽,全市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聚千钧于一击。5年来,安阳市委、市政府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市上下干群同心、尽锐出战。名驻村第一书记充实基层力量;压紧压实市级领导联系分包督导责任、16个专班推进责任和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责任,凝聚强大攻坚合力。
林州太行山下的精品民宿旅馆
发展产业,让农民群众腰包鼓起来。安阳各地农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电子商务等各类产业,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计划,如今,全市广大农村实现了大产业增收全覆盖、小项目扶持精准到户。
环境整治,让广大乡村美起来。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能源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村庄绿化美化、生活健康化,安阳全市完成农村厕所改造72万户,95%的行政村实现市场化保洁,80%的村庄基本实现“六化”目标。一个个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健身广场建起来,农民夜生活由过去拉灯就睡到听歌看戏,再到现在广场舞扭一扭……
扶防并重,让幸福生活“保”起来。除了国家的各类扶持保障,安阳还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面向农村贫困线上下困难人群的商业防贫保险,年实现了全覆盖。目前,全市已累计向户防贫对象发放精准防贫保险救助款.34万元。
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一个个美丽、富裕、文明的乡村不断涌现,行走在殷商大地上,村村气象新、处处风光好。
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学生在林州石板岩镇写生
“小康生活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安阳市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带着乡亲们接力新奋斗、开启新生活,一起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安阳县“谁都说俺双塔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谢建晓李旭兵通讯员李昌奇
夏日的蓝天白云下,安阳县崔家桥镇双塔村内的道路宽阔而整洁,路旁整齐的绿化带和墙上多彩的墙画和文明知识、农业知识墙报,将村庄装点得典雅又漂亮。
7月15日上午,在该村党支部书记宋玉印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村民宋帮全的家里,只见院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如今的生活越过越好,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宋帮全说。
安阳县双塔村的灯光球场
其实,宋帮全家从“穷苦日子”到“小康生活”不过几年光景。宽敞的屋内,老宋扳起指头,算了一笔账:全家6口人,每月有元的低保,4亩地的全年流转费用元,加上一年能领老年人补贴元、新农保元,4个人务工收入超过11万元,一家人一年的收入可不少。“这都是由于党的关怀啊。”老宋很是激动。
为让群众在村内居住得更舒心,双塔村“两委”决定高标准建设住宅楼。老宋家交了27万元订购了一套房子。“真是原来都不敢想啊。”老宋的话语中满是对新生活的期盼。
“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很大,大伙儿都看在眼里,谁都说俺双塔好。”村民郭文付在一旁忍不住搭腔,“村里对6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助60元,对村民免水费,还发米、面、油,村民除了外出务工的,基本都在村里的苗木基地、蔬菜大棚上班,村里光小轿车就有多辆哩。”
安阳县双塔村的街道雅致漂亮
一项项惠民措施,让村民有了奔头。但在宋玉印看来,好日子还要有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先后修建了幼儿园、文化大院等,还改造了农家书屋,使村民有了学习交流的去处。同时,村里还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推动形成文明乡风。
“去年市里决定,全市四个乡村振兴学院之一建在我们村。到今年8月,建好可容纳人培训的学院,给村里带来的收益将会更多。”宋玉印说,咱老百姓的好日子才刚开头,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嘞!
殷都区老区升腾新希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谢建晓李旭兵通讯员柯南
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一幢幢红顶白墙的新住宅,一个个设施完备的文体广场,一辆辆往来的私家车……夏日里,走进安阳市殷都区磊口乡,昔日的革命老区,如今展现出新农村蓬勃振兴的喜人景象。
殷都区磊口乡举办旅游文化节
7月19日,记者走进磊口乡清峪村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便民服务大厅建成后,综治户籍、农业服务、民政卫健、信访协调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项实现了一站式办理。那些原本需要跑好几趟才能办完的事,如今只要把相关材料交到村委会,就有代办员全程代办。”正在办事的村民蔡文英高兴地对记者说。
打造村民办事不出村的服务体系,是磊口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推出的重要举措之一。如今,便民服务大厅在全乡16个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彻底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彭书记,您又来村里转了?这两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真得感谢乡党委、乡政府!”在清峪村,75岁的村民刘里成一眼便认出了磊口乡党委书记彭庆楷。
殷都区磊口乡清峪村的喷泉广场
“原来村里的道路坑洼不平,下雨天一踩一脚泥,晚上村里漆黑一片。你看现在,水泥路修得多平整,到了晚上,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在路灯下散步,在文化广场上跳舞。广场上还有音乐喷泉哩!”刘里成告诉记者,他在清峪村生活了一辈子,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原来想都不敢想。
清峪村党支部书记梅庆国介绍,村里先后投入了余万元改善环境和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80%的户进行了厕所改造,建成了3个文化广场,在主要街道绘制了文化墙余平方米,让街道成了文化大课堂。
为带动村民致富,清峪村积极招商引资,引进的10余家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也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厂子就在家门口,每月能挣三四千块钱。”村民赵海明告诉记者。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清峪村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了村民议事会等制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大力开展好儿媳、好公婆、新乡贤等评选活动,营造了文明发展的浓厚氛围。
殷都区磊口乡清峪村的村民在文化广场跳舞
“打牌的少了,健身的多了,邻里纠纷少了,孝敬公婆的风气浓了。”梅庆国说,如今清峪村是省级卫生村,村党支部被表彰为安阳市优秀基层党组织,已成为全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先进村。
滑县小村兴起大产业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谢建晓李旭兵通讯员张森
三伏天外加下了几场雨,天气闷热潮湿。滑县王庄镇郭草滩村制冷工业园里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7月16日,记者来到郭草滩村制冷工业园区。“你瞧,打包好的冷鲜柜正在排队装车,先发往郑州,再分发到全国各地。最近正是冷鲜柜销售旺季,这一阵子大家每天都干到晚上10点多。”今年75岁、曾在村里当了28年党支部书记的魏松岭介绍。
说起魏松岭,可是一位传奇人物。
郭草滩村没有发展产业之前,群众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但由于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低,忙活一年连温饱都难。穷则思变,年冬,郭草滩村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工厂——翻砂厂,开启了全村发展工业之路。
滑县王庄镇郭草滩村的制冷工业企业
年,年富力强的魏松岭接管了濒临倒闭的翻砂厂,并大胆改革,让厂子成为当时王庄公社最赚钱的小厂。
年,魏松岭带着他的团队成立了安阳市一都空调厂;年,一都集团成立。当年,一都空调成为全国六大制冷家电品牌之一。
年,一都集团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企业改制,王庄镇制冷工业园的大牌子在郭草滩村竖了起来。
“工业园有34家冷鲜柜生产企业,现在全国每7台冷鲜柜,就有一台是从俺这里卖出去的。”魏松岭话里话外掩饰不住自豪。
这个工业园为什么能发展起来?
“刚开始可是作难啊,啥都没有。俺村人敢闯敢干,从郑州请来专家教技术,又一点一点打开了销路、积累了资金!”魏松岭感慨地说。
如今,王庄镇制冷工业园年产值达3亿元,带动就业余人。
滑县王庄镇郭草滩村的制冷工业企业
去年年初,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村村民汪秀洋成立了天蓝蓝电子商务中心。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如今线上销售已占制冷工业园总销量的50%以上,激活了村民的创业热情。
“俺村很多中青年人,有的直接参与制冷行业的创业和经营活动,年收入30万元左右;有的在制冷行业务工,年收入3万元以上。”郭草滩村党支部书记万五坡说。
近年来,滑县持续推动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全县有滑县产业集聚区1个省级园区,王庄镇制冷设备、白道口镇电线电缆、老店镇粮机、半坡店镇仿古家具和留固镇静脉产业园5个专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为全县工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内黄县合作社里好“丰”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谢建晓李旭兵通讯员刘超
7月16日清晨,走进内黄县东庄镇渡店村,只见鳞次栉比的塑料大棚一望无边。瓜农们准备腾地种秋延辣椒,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
内黄县产业扶贫基地精品南瓜长势喜人
“我们6点就到棚里来干活了。”村民杨建昌和妻子兰彦粉一边采摘甜瓜,一边高兴地说,“早晨干活凉快,八九点钟天一热就不能干了。”
杨建昌夫妇种了8亩甜瓜,一年收入十七八万元,家庭生活过得红红火火。谈起今天的幸福生活,夫妻俩不约而同地说:“是合作社把俺带上了致富路!”
杨建昌夫妇所说的合作社,是渡店村注册成立的内黄县东发瓜菜合作社,现有社员余户,以前从事西瓜、秋延辣椒生产,年转为生产效益更高的甜瓜。
年,杨建昌第一次试着种了1.1亩大棚西瓜。“一开始啥也不会,正作难的时候,合作社动员我加入,并通过政府协调了贴息贷款,免费培训技术,还统一供应物料,等西瓜快熟的时候又帮忙联系客商收购。当年建棚,当年就见了效益。”
年,杨建昌又向别人流转了7亩土地发展大棚生产,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年,俺们跟着合作社引进了甜瓜种植新技术、新品种,现在每亩地年收入2万元左右。”杨建昌说。
与杨建昌家大棚紧邻的是村民史麦希的大棚,他家4亩地,儿子在北京搞水暖工程,儿媳妇在县城上班,家里3年前新盖了二层小洋楼,就在村边,离自己的大棚很近,全家人一年收入几十万元,生活过得幸福滋润。
“在咱村,像杨建昌、史麦希这样通过合作社带动走上致富路的农户不在少数,全村95%以上的农户都种植大棚甜瓜,生活越过越富裕,一多半都盖起了二层小洋楼,还有近半的农户在县城买了房子!”渡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东发瓜菜合作社负责人史海波说。
内黄县新型成片高效钢架瓜菜大棚
近年来,内黄县依托果蔬城销售平台、科技推广平台、质量安全检测平台、电商服务平台、规模化种植基地“四平台一基地”,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瓜果、蔬菜等特色高效农业,全县农民合作社从年的余家增加到现在的家,家庭农场从年的50家发展到现在的家,全县果蔬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农民年人均收入中来自果蔬产业的超过元。
(原文载于河南日报年7月20日第五版)
编辑:李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