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百县的奋斗与初心林州不在起点却写满初心
TUhjnbcbe - 2024/12/20 15:17:00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www.xxzywj.com/m/
                            

幸福渠上世纪60年代,为结束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0万林县人民苦战10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绵延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这是“林州人的生命渠”“幸福渠”。

样样当先进,行行争一流,人人都努力,林州更美丽——从林州市党政综合楼一出来,就能看到这醒目的20个字大标语。这是今年林州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提出的发展目标。林州,有山有水有精神,其中蕴含着理想,也彰显着信念。如今,这座城市正努力地打破县域思维、跳出林州看林州。

文摄影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鄂璠河南林州报道

“买江,就是去把长江买回来。”在河南省林州市,60岁以上的人当中,有不少名字里含有水、江、海等字眼,72岁的张买江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5月末的一天,刚刚在北京参加完珍贵历史影像纪录电影《岁月在这儿》首映礼活动的张买江返回林州,一下火车就前往红旗渠干部学院,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的专访。

张买江兄弟三人的名字分别叫“买江”“锁江”和“立江”。这蕴含了世代林县(年撤县改市为林州市)人对水的期盼。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的林县四面环山、西高东低,特殊的地质构造无形中为这里埋下了缺水的隐患,严重缺水给当地人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民国《重修林县志》记载:“林境山多水少,居民苦极,土薄石厚,凿井无泉,致远汲深,人畜疲极。”年版的《红旗渠志》记载,红旗渠修建以前,在林县的个行政村中,有个村人畜饮水困难,有多个村的村民要跑5公里以上取水吃。

上世纪60年代,为结束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0万林县人民苦战10年,削平座山头,架设个渡槽,打通条隧道,硬是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绵延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三代接力,守护“生命渠”“幸福渠”

林州人习惯于把红旗渠称为“生命渠”“幸福渠”,他们骄傲地说,若是把林州人往上数两代,几乎每个人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过红旗渠的修建。

那是当时整个林县的一件大事,也是林县每个家庭的一件大事。

年2月10日,林县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的号召,正式宣告“伟大的划时代的引漳入林工程,定于年2月11日正式开工”。一个月后,引漳入林工程被命名为“红旗渠”。

“2月11日黎明,从全县15个公社的数百个村庄里不约而同地涌出了一队队精壮人马,旌旗向北朝着浊漳河畔进发。所有人自带干粮,背着行李,赶着马车,拉着平车,推着小推车,载着粮食、炊具和劳动工具,冒着刺骨的春寒,踏着冻得硬邦邦的道路,雄赳赳、气昂昂,带着灿烂的笑容向着幸福出发。”这是林州人杨震林在《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一书中,对那个火红年代的社会画面、建设场景的还原与描摹。

特等劳模年春节刚过,张买江继承父亲遗志,成为红旗渠工地年龄最小的建设者。左图为他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专访时,动情回忆当年的修渠往事;右图为年4月他被评为红旗渠建设特等劳动模范获得的奖状。

杨震林生长在太行山下,小时候也常到红旗渠边玩耍,可以说是被红旗渠水滋润长大。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毫无障碍地认识一个真实的红旗渠,更清晰地理解红旗渠是如何建成的,更有效地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奋斗的力量,他从红旗渠建设者后人的视角,以“红旗渠三问”即“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三个问题为主线,在《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中详细梳理了红旗渠从酝酿到决策、从上马到建成的过程。杨震林记述道:沿途的墙壁上、崖壁上赫然书写着“愚公移山,改造中国”“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等巨幅标语,时刻提醒着人们肩负的使命。所有人都明白,即将面对的一切并非敲锣打鼓那般简单,而是要真正改变旧山河、创造新生活,为此甘愿流血流汗、燃烧青春,甚至献出生命。

那年的2月11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成为全县第一批进入工地的民工。

61年后的年4月5日,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团队、研学团队走进红旗渠风景区,开展党性教育和红色精神教育。这一天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56周年纪念日,张买江出现在红旗渠纪念馆,引来大家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县的奋斗与初心林州不在起点却写满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