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走进和走近的逻辑思考王少华
TUhjnbcbe - 2025/1/6 0:11: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最近,河南省杂文学会和红旗渠廉政干部学院合编的《走近红旗渠》一书面世。这是一本散文集,也是一本杂文集,精选了全省45名杂文骨干作家的采风文章篇。

杂文作者在提到这本书时,有人说是《走近红旗渠》,也有人说《走进红旗渠》。究竟是“走近”还是“走进”,大家似乎不太在意,反正说的都是一回事。

一开始,我觉得用《走进红旗渠》比较好。毕竟全省各地的杂文作家聚集到林州市,对红旗渠进行了深入采访,才有了这本书。从这个角度上讲,每个人都对红旗渠进行过深入的研究、采访和思考,都曾经走进过红旗渠的腹地和边边角角。从心理上来讲,如果能够使用“走进”二字,则意味着“登堂入室”,而不是走马观花,可能会更精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但最终印制成书后,采用的却是《走近红旗渠》。

编辑老师们都是咬文嚼字的高手,在书名的确定上肯定是深思熟虑的。为什么选择了“走近”而不是“走进”呢?

我一开始的想法是:“先走近,再走进。为下一部红旗渠采风文集书名留下了空间!”

精于咬文嚼字、在商丘日报工作的吴涛老师说:“走进红旗渠,就是跳到红旗渠水里洗澡!走近红旗渠,就是我们到红旗渠区域采风!就像上次谁写的‘走进信阳菜’一样,就是跳进菜里面!”“一个小细节,体现了编辑老师们的认真态度!必须点赞!”

我赞同吴涛老师的观点。书名定是慎重思考、反复斟酌才确定的。如果是写林州,书名很可能会用《走进林州》。但写红旗渠就另当别论,会做一些深度思考,技术处理,防止误入歧途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洛阳的许宣之老师说:“这个‘咬文嚼字’好!咬出了新意,嚼出了味道!”

各抒己见之后,大家一致认为还是编辑老师考虑周到。书名用“走近”不仅恰如其分,而且更加稳妥、更加符合逻辑,经得起文字和逻辑上的“挑剔”。

“走进”和“走近”,虽一字之差,却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洞察。文字背后的逻辑更是值得玩味咀嚼。“走进”还是“走近”?表面上看,把玩的是文字,其背后却是心力的逻辑思考。动词后面的宾语不同,动词选择也会不同。

虽然书名仅5个字,动词只是两个近义词的选择,却是深度思考和文字提炼推敲的结晶。写作中,谁说炼字推敲不重要?用哪一个字不需要精挑细选、捻断三根须的精雕细琢呢?谁说汉语没有逻辑?汉语的逻辑不在表层,而是隐含在每一个词汇,每一个用字,每一个句子,甚至隐含在每一个标点符号里。

作者简介:王少华,年出生,祖籍湖北省荆门市,河南省作协会员。出版有《走进英语角》一书。散文作品曾获奖并收入有关文集。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和走近的逻辑思考王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