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旗渠送来“幸福水”
张买江在红旗渠分水闸向青年讲解员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分水岭是红旗渠上的一处标志性建筑,是红旗渠的枢纽工程所在地。红旗渠总干渠在太行山腰蜿蜒70.6公里流到这里,又向三个方向分成了3条干渠,形成灌溉网络,滋润着林州的土地。这里建有红旗渠纪念馆,来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聆听红旗渠的故事,感悟红旗渠精神;这里凝聚着林州人民的红旗渠情结,年4月5日,庆祝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大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那一天真是人山人海,万民欢腾,渠水、泪水一齐流!”3月9日,72岁的红旗渠特等劳模张买江站在红旗渠纪念馆内的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庆典巨幅照片前,回忆起参加通水庆典的经历,言语中透着激动和豪情。他指着一个手拿奖状的孩子说:“这就是我,当时我17岁。”
父亲为修红旗渠献身后,13岁的张买江就遵照母亲“不把水带回来不要回家”的命令,上了红旗渠工地,成为红旗渠建设工地上年龄最小的民工。他学会了捻钻、沿山点炮等技术,转战多个工地,被人们称为“红旗渠工地小老虎”,后来被评为红旗渠特等劳模。红旗渠建成后,他被推荐上大学,参加工作。他在向人们讲述红旗渠故事时多次说:“是红旗渠给了我生命,我这一辈子都是红旗渠的人!”年4月5日,庆祝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大会在分水岭举行。庆典仪式上表彰了74名建渠模范,张买江就是其中一位。
张买江回忆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庆典的幸福往事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的照片是一张能“听”出欢呼声的老照片,是由河南日报社老摄影记者魏德忠拍摄的珍贵照片。在红旗渠纪念馆,女讲解员谷昭地这样向游客讲述照片上的情景:“老年人眼流热泪,千年想、万年盼的漳河水今天就要流来,水贵如油的历史就要结束,实在令人有说不出的高兴……”
《红旗渠志》上记录着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一段动情的讲话:“同志们,红旗渠总干渠现在通水了。但我们应当知道,红旗渠水是来之不易的。当你用红旗渠水浇地的时候,当你用红旗渠水做饭的时候,当你用红旗渠水发电的时候,当你用红旗渠水加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千万不要忘记国家的支援,千万不要忘记兄弟县和兄弟单位的帮助,千万不要忘记红旗渠的每一滴水都是干部和民工们的血汗换来的。”
年7月21日,中共林县第三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出决定,每年4月5日为红旗渠通水纪念日。届时在分水岭举行物资交流大会,借以教育全县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牢记红旗渠水来之不易。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后,人们备受鼓舞,鼓足干劲,投入到3条干渠和配套工程建设中,继续高奏凯歌。年4月20日,3条干渠通水。年7月6日,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林县人民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人们称颂,“共产党送来了‘幸福水’,毛主席送来了‘幸福水’,称红旗渠为‘幸福渠’‘生命渠’”。
渠水长流情悠悠
红旗渠工程于年2月动工,至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10年。该工程共削平了座山头,架设座渡槽,开凿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座,挖砌土石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于林州市各乡镇,全长公里,成为全国大型灌区之一。据计算,如果把开凿红旗渠的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由于红旗渠穿过太行山悬崖峭壁,被誉为“人工天河”,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解决了基本的生存条件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条件,人民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为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人民锻造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当年,在修建红旗渠工程决策中,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一班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经过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忍受着干旱缺水的煎熬,如果不能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真正帮助老百姓彻底解决缺水这个难题,就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如果不能通过县委一班人的努力重新安排林县的山河面貌,不能引水进村、引水上山,让农民脱贫致富,就不是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红旗渠决策和建设,是林县县委践行党的宗旨、执行群众路线的成果,是林县县委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带领人民战天斗地树立的历史丰碑。
昔日为解决饮水而修筑的红旗渠如今成为旅游胜地
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党员干部心系人民,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不但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更是吃苦在前、吃亏在前、廉洁奉公。据当时的记载,粮食补助标准,干部比民工少0.3斤到0.5斤。正是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引导和影响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红旗渠的建设中。
红旗渠的建设成就激励着全国人民。总干渠通水后,《河南日报》在头版发表题为《红旗渠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的长篇报道,并刊发社论《贺红旗渠通水》。3条干渠通水后,《河南日报》发表社论《改天换地斗争的伟大胜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记河南省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胜利》,赞扬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建设红旗渠工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张买江动情地说:“我很荣幸,在建成红旗渠后,能再为宣传红旗渠精神贡献力量。我参加了红旗渠精神巡回展,退休后又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参加‘劳模互动’授课,向全国的学员和外国朋友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畔生机盎然
年9月到年1月,红旗渠精神巡回展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郑州等地成功举办。红旗渠精神如灿烂的礼花在神州大地的上空绽放,激发起了正能量,感召着人们奋进新时代、焕彩新征程。
年8月,以进行红旗渠精神教育、传播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培训为己任的红旗渠干部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一所集精神传承、党性教育、宗旨践行为一体的党员干部培训学院,成为我省“三学院三基地”重要组成部分。该学院先后被确定为中央国家机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务员局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国家行政学院公仆意识教育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现地教学基地、中组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现场教学基地、中央国家机关党校首批党性教育基地、中央团校党性教育基地、河南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形成了以红旗渠精神教育为主题的品牌效应。
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那是一个时代的奇迹,也是新中国人民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象征。
白家庄空心坝解决渠水与河水交叉的矛盾,体现修渠人的智慧
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率团参加联合国第六届特别大会,带去10部电影纪录片。第一部放映的就是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跟踪红旗渠建设10年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红旗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太行山岩壁历经风雨,而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它是一座丰碑,继续激励着今天的追梦人!□《安阳日报》记者刘剑昆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