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
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红旗渠精神”
太行山上的丰碑
河南省林州红旗渠景区
(景区序号:红色5A级景区之20、总第20号)
一、观光实录
(年9月17日)
红旗渠是一条人工修建的灌溉渠。为从根本上解决林县地区缺水的问题,从年开始,林县人民在中共林县县委领导下,历时十年,战天斗地,英勇奋斗,削平了座山头,架设座渡槽,开凿了座隧道,开挖土石方万立方米,修成了一条长约70余公里的人工天河,把宝贵的浊漳河水引入了林州(时称林县)。
从景区大门沿游道上山几百米,就来到了红旗渠边。这里是红旗渠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工程,也是红旗渠向游客开放的主要景点。
述(最多18字从渠边四下观望,太行山的断崖幽谷雄姿依然;左前方是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大壑口;浊漳河水在受到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境内峽谷中栏水坝的拦截后,乖乖地爬上了太行山腰,余水继续在浊漳河床内奔流。
上山的河水则顺着悬挂在悬岩峭崖上的渠道在太行山中穿行,流向林州大地。
顺着林荫遮蔽的水渠游道前行,可见前方的“一线天”绝壁摇摇欲崩,令人望畏,不敢靠前。
崖下是一座“凌云亭”,亭边矗立着一块石碑,镌刻着当年民工在此战斗修渠的英雄事迹。渠水就从这人工修渠形成的“一线天”绝壁旁汩汩流过。
继续沿着渠道向前,又可见前方一壁酷似张着血盆大口的老虎嘴凌空悬挂在渠上。它向内凹进五米左右,顶部向外凸出十余米,而渠水则从崖下不慌不忙缓缓流淌。从崖下经过,让人顿生泰山压顶、即将崩塌之感,回头张望,会倒抽几口冷气。
从这里前行米左右的又一壁悬崖边,有一块崖前渠旁的台地。台地旁的石坎之下是奔流的红旗渠水。
台地背靠倒挂的一方绝壁,几根粗大的绳索从崖顶悬垂而下。崖壁上还挂着一面红旗,上书“引漳入林姚村营”。旗下的台地上,几个穿着工服的大嫂正在工余时间纳鞋底。这就是当年“引漳入林”红旗渠工地复原场景。
台地中矗立着一块大石碑,镌刻着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赠言十水”。
赠言说道:“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了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了库池水,浇地渠库池齐放水,一渠水可抵两渠水,平整土地合理浇水,大家都来合理用水,关键保好渠管好水,林县就不再愁缺水。”一个立党为公,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形象跃然碑上。
沿着渠道再往前行,可见渠上的游人渐渐拥挤起来。原来,前方就是闻名遐尔的红旗渠“青年洞”,大批游客正在洞前争先拍照留念。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境内的牛岭山下方,是红旗渠总干渠上最长的隧道,也是当年修渠过程中最为艰险的控制性工程之一。当年,多名热血青年民工,自愿报名组成了突击队,拼死奋战了1年另5个月,投工13万个,用款仅20万元,人工凿通了这条长米,高5米,宽6.2米的隧道,拿下了这一关键工程。
为此,郭沫若专门题写了洞名“青年洞”,李先念题写了“山碑”,江泽民题写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这些题字都镌刻在洞上方的石壁上。
如今如今,青年洞前党旗高挂,人声鼎沸,大家都争先在此重温入党誓词;
洞内彩灯辉煌,如梦如幻,游艇往返如织,渠水奔腾不息。这里已成为游人的必到景点。
总干渠的水穿洞而过后,在南太行的山腰蜿蜒曲折,进入完整配套的灌溉系统。该系统共有分干渠10条,支渠51条,农渠条,小型水库48座,塘堰口,渡槽条,隧洞条,以及水电站和提水站,形成了“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水利体系。
浊漳河水就这样按照英雄的林县人民的安排,乖乖地听从指挥,一路欢唱,流向广袤的林州大地,造福于林州人民,永保林州大地旱涝保收、林州人民生活幸福。
为什么林州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可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林州人民手中得以解决,答案不就在太行山上么?
二、景区概况1、地理环境红旗渠风景区位于河南林州市北、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牛岭山村下方的太行山半山腰,距林州市20余公里。景区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2、景观特色红旗渠景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可复制的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凡来此旅游者,不仅可欣赏到太行山的壮美,更重要的是,游人都为林县人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壮举所震撼,从而受到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红旗渠是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上的丰碑。红旗渠不仅是林县人民的传家宝,更是激励中国人民把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进程中争作贡献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林县人民的伟大壮举惊天地、动鬼神,撼山岳,耀中华。现在,红旗渠作为一个供亿万人瞻仰的景区,其特色正在于此。3、文史拾零
林州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年,共个春秋,林县发生旱灾多次,其中有30余次绝收,曾发生因绝收而“人相食”的情况。历史上,元代“潞安州”巡抚李汉卿曾在林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都只是解決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缺水灌溉的难题,故而林县粮食产量长期低下,人民生活长期困苦。解放后,林县县政府又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林县人民用水困难。一直到年,“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启动。十年以后,林县长期缺水的困境终于一去不复返了。4、交通信息林州周边城市有高速大巴往返于林州,公路交通便;从林州市内有景区公交定时发往红旗渠。
5、林州地标特产
林州东岗核桃
林州东岗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