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安阳的朋友都知道,安阳经济发展的底子是不差的,县域的林州、镇域的水冶经济发展都不乏亮点,前者始终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前十强,后者则一度高居全省百强乡镇榜首。但纵观近三十年的发展道路,林州在年撤县设市后进入到了发展快车道,而水冶则受区划所制约,没有迎来质变的突破,近年来由于产业调整等因素,还遭遇到了发展瓶颈。
图片来自:古城甲
现在由于区划调整,水冶已经正式划入殷都区,未来会以殷都区西部城区的身份发展。虽然没有单独设县或者设区,但水冶也算是曲线成为了市区。那么下一步,我们就应该以城市的标准要求它了。
作为一个镇,它拥有县城的规模,那作为未来城市的组成部分,目前的水冶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还有多远呢?
有人说,安阳市往西20公里就到了。
好吧,这是物理距离,那化学距离呢?是更远还是更近?我觉得可能在20-25公里之间。也就是说稍微远一些。
要说水冶的优势,在《日常游安阳-“巨无霸”水冶》里其实已经介绍的很多了,规模、城建、商业、人口、医疗、金融等等,都是县城水平,所以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图片来自:古城甲
但这个“县城水平”放在市区却又由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就像有人说北大街跟着县城里商业街差不多,意思就是整体质感还有待提升。有人说到了林州,人家那城建跟个大城市差不多,那这就是实现了从县城到城市的跨越,虽然是局部跨越,但至少已经迈开了步伐。
那水冶亟待提升的地方有哪些呢?我继续弘扬抛砖引玉的传统,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是道路。“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放在现在都不过时,现在的安阳县(示范区),虽然名义上还是县,但相信没人觉得它是个县城,而是城市的新区,究其原因,还是当年高标准打造的路网建设,使它撑起了强壮的框架。而水冶镇区内的主干道并不多,尤其是那种贯穿东西或南北的全域性道路,也就安林路、辅岩大道等少数道路,城内庞大的城中村里的街道,村镇感十足。
二是公交。其实在十多年前,很多县城也没有像样的公交车,但现在基本都普及了,而水冶这么多年没有一点进步,要么自成一体,在城区内开辟1到2路,要么直接与安阳市公交联动,成为某公交线路的延长线,我觉得都可以探讨一下可行性。
三是教育。之前聊白璧的时候就说,虽然规模比不上水冶,但普通高中的数量则是碾压水冶的。既然现在已经是小县城的规模,未来还要打造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的中等规模城市,那教育水平也要跟上才是。
图片来自:古城甲
四是环境。当然了,我指的是人居环境,现在水冶的空气质量比之前好了很多,也多了一些游园,还有珍珠泉沿线,着实非常美丽。但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啥时候,那种就像十几年前普通小县城的油腻腻的感觉没有了的时候,它的人居环境就真的上来了。
五是管理。上面这四条其实都是宏观意义上的管理内容,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管理也要跟得上,如车位的划分、交通信号灯的合理运用、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等,都有进步的空间,就像一个院子,如果管理的好,那过了多年,虽然会有些陈旧,但也是古色古香,如果疏于管理,那过了多年,估计就杂草丛生了。
此外还有一个附加项,那就是观念,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老百姓,都要实现一个乡镇到城区的转变,这是驱动上述五点不足予以解决的内生动力。虽不能说一上来就不切实际的高标引领,但是至少也要与时俱进、慢慢提升。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去水冶故地重游,有人问我“水冶距离城市还有多远”时,我会说“咱们不就是在城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