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带你走进人工天河红旗渠
TUhjnbcbe - 2025/2/7 17:29:00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每当想起这首歌的时候,不觉热血沸腾,关于红旗渠的那些传奇故事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在我的眼前,但红旗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特殊,在那里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和传奇人物以及那里的风景怎么样?今天就带你走进红旗渠,去了解关于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西部太行山麓,是一条人工修建的灌渠,全长五千多里,总干渠长一百四十多里,全部是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渠上通过,底宽8米,渠墙高4.3米,挖出的土石方可以从林州修一条北至哈尔滨南至广州高1米、宽4米的公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修成后,毛泽东亲自接见了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江泽民曾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年正值春节那天,全国各地正在庆祝新年的到来,而在河南省林县的一个姓桑的人家却在办丧事,事情原因竟是为了一桶水,年三十那天早上一个姓桑的老汉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由于人比较多,桑老汉在那里排了一天的队,直到天快黑了才轮到自己取水,新过门的儿媳妇看天黑了还不见公公回来,不放心就去接公公,接到公公后,儿媳妇接过水桶,由于天黑不好走,没走多远就摔倒了,水也洒完了,回到家后,新媳妇愧疚不已,当天晚上就上吊自杀了,自此也改变了桑老汉一家人的命运,他们第二天埋葬了儿媳妇,没有和任何人说,悄悄的就离开了林县,开始了逃荒之路。

林县(现河南省林州市)自古以来就干旱缺水严重,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曾严重到“人相食”,也就是人吃人的现象。听老辈人说:“林县那时天气干旱严重,地里庄稼颗粒无收,人们饿的实在受不了了,看到有路过的生人,就直接把他打劫了吃掉。”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兴修建水利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就在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山村群众吃水只能到很远的地方取水吃,生活极其困难。为了解决用水难的问题,年10月,林县县委召开会议,决定把漳河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中央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年2月开始动工,由于前期对形势估计不足,原以为几个月就能修好的工程,想着就一个人修一米,几万人的队伍很快也能修好,谁知一修竟用了十年的时间。

修渠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那么修渠就要面对许多问题:第一、那时正面临着国家三年灾害的特殊时期;第二、当时财政上只有万的储备金,而那时中央也比较困难;第三、粮食储备只有0万斤;第四、技术问题,当时全县水利技术人员只有28人,最好学历只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第五、水源怎么找等诸多问题

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吃和住,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还有的直接露天打铺,几块布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修了十年渠,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的。走进红旗渠纪念馆可以看到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们笑着挑着担子,个个看上去还挺胖,可能你会质疑,没有吃的为什么还能这么胖呢?其实真相是她们因为长期吃不饱饭,劳动量大得的浮肿病。

那时没有石灰怎么办,自己烧,没有水泥怎么办,自己烧,没有火药怎么办,自己制作。红旗渠修了共十年时间,花资万元,先后有81为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总设计师吴太祖就在一次深入隧道勘察洞顶裂缝掉土情况时不幸遇难,年仅27岁。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现象,被林县人民成为“生命渠”、“幸福渠”。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它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年4月17日,胡锦涛参观红旗渠青年洞,高度评价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年6月1日,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到红旗渠视察,并亲爱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并要求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

年红旗渠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年10月,获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红旗渠目前的主要景点有分水苑风景区、络丝潭风景区、青年洞风景区和红旗渠纪念馆。

不得不介绍的就是青年洞,因当时修建时参加凿洞的人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优秀青年,故将该隧道起名为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作,坚硬如铁的石英砂石,一锤子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大家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耗时一年多才将山洞凿通。

红旗渠的故事可能在人们心中日渐模糊,然而红旗渠的精神仍然是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要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带你走进人工天河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