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来,林州市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对“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的需求放在首位,着力实施交通安全“”工程,即一套协同共治体系,两项硬性推进措施,三方面重点工作,六项提升整治措施,初步搭建起人文交通、智慧交通、法治交通、文明交通、和谐交通构架。交通事故率,特别是亡人事故率连年大幅下降。年林州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年同比下降43.75%;年与年同比下降17.8%;年截止11月底,死亡人数与去年同比下降25%。
人文交通打破拉皮筋现象怪圈
交通安全事故就像一根橡皮筋,拉得紧了发生机会就小,稍一松懈就会反弹,很容易陷入整治——无效——再整治——再无效循环整治怪圈。以往,林州安全交通事故频发是由多重客观因素造成的:陡坡、急弯、临水临崖道路多,位处太行山麓、三省交界,山区道路占65%;机动车多,机动车保有量达17万辆、驾驶人数近21万人,且以每年1.5万辆的速度增加;过境大货车多,是晋煤外运的交通要道,过境大货车达2万辆/天;来林游客多,尤其是节假日,超峰值运行成为常态。特殊的位置、特殊的环境、特殊的产业,给交通安全带来巨大压力。
车祸猛于虎,特别是重特大交通亡人事故,每发生一起都会给双方家庭造成灾难性后果,群众深受其害。为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不断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打破拉皮筋现象怪圈,林州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指挥长的“平安交通·畅通林州”道路交通安全大提升工作指挥部,公安牵头,公路、交通、住建、财政、安监、纪委、教体、督查局等市直单位和所有镇、街道共同参与。重点整治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以及路边摆摊设点非法占道经营行为。对整治中显现的城区周边群众进城卖菜,市区无业人员违法经营电动三轮载客现象,均以人文关怀得到妥善解决,受到群众欢迎。指挥部每周召开一次协调会,听取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现实难题。每发生亡人交通事故,市主要领导都要亲自带队查看现场,分析事故原因,找准“病灶”,对症消除化解。6月23日,鲁班大道开元街道田西峪村路段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调查发现,开元街道交通安全整治存在欠缺,宣传教育、喇叭广播工作不扎实;住建局对所辖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不深、不细,整治不到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我市《关于道路交通事故追责的有关意见》《关于道路交通事故追责补充规定》:对肇事司机违法行为予以电视曝光,由公安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开元街道、住建局进行全市通报批评;对不当开口进行了封堵;责令开元街道主管副职、田西峪村党支部书记、肇事司机通过电视台公开道歉并承诺;对开元街道、住建局相关责任人予以约谈。
针对公职人员、运输企业违法驾驶,专门出台了《关于道路交通事故追责的有关意见》。自年元月1日起,凡发生亡人事故的,市安监局、督查局及时介入调查,查明事故原因,分清责任,并进行严肃追责。特别是政府公职人员、领导司机、机关单位公务用车,凡因违章产生罚款的,一律由司机本人承担,单位不得报销;凡违犯交通法规的,一律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以正人先正己的姿态,在全社会树正气、立行规。
智慧交通助力智慧林州加速度
找准问题症结。面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参与者守法意识淡薄,警力严重不足等现实问题,林州邀请公安部交通事故深度调查专家夏方庆,专赴林州调研,对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施工、标志、标牌、标线方面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以此为依托,按照不当开口应封尽封、信号灯应安尽安、电子警察信号灯路口全覆盖的原则,对所有交通安全设施一律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新建、完善。
补救历史欠账。投资1.7亿元,对全市公里国省道、公里县乡道路和城区道路进行改造。共新装改造信号灯组、中央隔离护栏8.01千米、中央水泥隔离墩18.24千米、波形防撞护栏27.54千米、减速带6.26千米,并对标志、标线交通安全设施进行更新完善。安装个路口电子警察,新增机动车不礼让行人抓拍、开启远光灯自动抓拍、违法停车抓拍、驾驶员人脸自动识别报警、车辆二次识别、车辆云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自动分析、研判,对假牌、套牌、未悬挂机动车号牌车辆进行精准打击,实现路面状况可视化,交通管理智能化。同时,对桃园大道、长春大道、太行路等城市主干道全面升级改造;打通7条“断头路”,建设4处人行过街天桥、24个公交港湾、15个绿荫停车场,增加车位2万余个,设置左转待转区、车辆提前右转辅道,新增辆新能源公交车,建设完成15个大型路口交通分流岛,优化交通组织,释放道路资源,改善通行状况。
打造智慧交通。林州建成了“一网一路”智能绿波系统,即一张城市绿波网,一条G林州绿波路。涉及20条主干道、个信号灯路口,绿波带道路总长余公里。在绿波系统建设中,打破绿波带常规模式,真正把双向绿波、绿波通道、毛细绿波穿插结合应用到城市道路上。绿波的运行,减少了车辆等待时间,使通行更加快捷。依托智慧交通建设,林州充分挖掘视频数据潜能,深化数据资源应用,不断满足政务、民生、经济等领域应用需求,助力“智慧林州”建设加速度。
法治交通铸就山城平安畅通路
交警、城管、交通等部门联合,开展交通秩序大整治,形成“常态打击集中整治”的勤务模式。
公安与交通联合执法,整治大货车双超交通违法行为,对纳入管理平台的44家重点客货运输企业、余车辆,下达整改通知书76份,约谈次,解聘不合格驾驶人45人。
交通局建立GPS三级联网监控室,实现大货车轨迹可视化源头管控;公安交警囤警路面,严查严处酒驾、醉驾、超员、涉牌涉证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两年来,现场查处交通违法行为8.8万起,其中查处醉驾起,酒驾起,无证驾驶起,违法停车2万余起。
开展了电动三(四)轮车、非机动车、行人专项整治活动,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20余万起,查扣电动三轮车、四轮车辆,消化处理辆;现场处罚非机动车、行人闯红灯、逆行、走机动车道违法行为余起,劝导执法起。
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国、省道公路沿线乡镇、村庄“两站两员”(乡镇交管站、农村劝导站、乡镇交管员、农村劝导员)建设力度。全市共设置劝导站个,农村专职劝导员名,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同时,联合保险公司,对部分保险业务员、劝导员职能合并,积极推行警保联动工作机制,目前已打造出一级警保合作劝导站3个。
文明交通彰显红旗渠故乡魅力
让文明出行落地生根。为了构筑预防交通安全事故铜墙铁壁,让“关爱生命、安全出行”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由交警队联合市文明办印发《致全市人民群众一封信》《致三轮车、电动四轮车主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封信》70万份,利用村级大喇叭每天早晚循环播放。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将交通安全公益宣传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整体规划,加强幼儿园、中、小学校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深入推进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记分满分教育和审验教育“两个教育”工作,提高交通安全重点参与人交通安全意识。
让志愿服务常态运作。加强交通安全志愿者队伍规范化建设,建立文明交通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组织交通志愿者与交警同站高峰岗,以实际行动推动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大提升。创建交通安全设施规范化建设示范路19条、文明交通示范校园7个、示范社区4个、示范村16个、示范企业2个。印发《林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示范单位等级创建及评分标准的通知》,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把文明交通纳入体系考核。强化市直单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考核结果应用,将文明单位创建考评与交通违法黑名单挂钩。凡被列入交通违法黑名单的单位,实行文明单位创建一票否决制度,同时提高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在安全生产、社会综治、平安建设中的考核比重,推动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尽责、依法履职。
和谐交通描绘出彩林州新篇章
宣传为主协调各方。为协调交通行业内外各种关系,将各方力量转化为交通发展的积极因素,林州整合公安交警、广播电视、交通运输、住建、城管等资源,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