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农村版讯(记者秦名芳通讯员李振侯宪丽)近年来,林州市振林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通过“一网覆盖”建体系、“一核多元”聚合力、“一厅四会”自运转,以公转带自转,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林州市振林街道有16个村居、5.8万人,振林街道党工委在各村居大力开展社团组织建设,把各类村居群众团体纳入党建“大盘子”,加强组织引导,分类培育,使党组织成为社团的主心骨,化党建引领于无形、融群众工作于细微。
12月22日,林州市振林街道党工委书记郭金苏说道:“我们用党组织的‘公转’带动群众组织的‘自转’,使群众如‘众星拱月’般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成为新时代幸福家园建设的支持者和参与者,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打造温情脉脉的‘熟人社区’,在全社会营造出‘民得实惠、党得民心’的良好生态。”
“一网覆盖”,上下联动建体系。社会治理贵在精细化,为延伸治理触角,将管理网格织密织实,振林街道开展了“全员下基层、一线转作风”活动,将街道干部全部下沉到一线,班子成员分包社区,一般干部分包到街巷、片区;社区干部分包到小区楼院,在楼院建立小区长、楼栋长、单元长,从而形成了直接连接千家万户的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了一网全覆盖,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网格员既是信息员、联络员,又是调解员、安全员,更是宣传员、服务员,为社会治理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一核多元”,多方参与聚合力。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振林街道探索了“一核多元”治理模式,实现了资源重组、力量整合。“一核”,即以区域化党建为核心,推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兼职委员制,由辖区单位班子成员兼任街道党工委委员或社区支部委员,同时在特定群体设立党支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的“五联”机制,变“单兵作战”为“联动作战”,织密“连心网”,画好“同心圆”,实现从“条块分割、封闭运行”到“纵向同轴、横向同心”的转变。
为促进党建“五联”,发挥老年党员余热作用,林虑社区成立了老年党支部,在服务楼小区改造中,成功解决了用水、修路、出行等问题,小区环境卫生显著提升。“自从成立了老年党支部后,以张松生带头的老党员在小区内巡逻、监督卫生,让我们小区有了很大变化。”服务楼小区居民王银梅对老年党支部赞不绝口。
“多元”,即街道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力度,以社区党组织为单位,对各类社团组织进行统一登记管理、统一协调安排、统一工作监督,吸引社团组织“众星”围绕社区党组工作“拱月”,实现以社区党建“公转”带动社团组织“自转”。目前,振林街道培育了惠民社工老年日间照料、清风艺坊青少年公益培训、老魏心理咨询、相周法律援助等多个专业社团;组建了飞扬韵律操、爱心太极拳、喜洋洋锣鼓队等30多支文艺社团;设立了“义务巡逻”“文明交通”“清洁家园”等50多个志愿服务团队,拓宽了治理渠道,增强了社会治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厅四会”,民事民办自运转。公众广泛参与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也是社会治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振林街道本着居民的事居民自己办,以党组织公转力带动群众自转,让居民群众由“配角”变“主角”,探索了“一厅四会”居民自治模式。即社区设置居民议事厅,由业委会、律师、物业等人员组成议事厅成员,通过召开民生恳谈会、民生议事会、民情反馈会、民意测评会,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今年,向阳社区在城关供销社老旧小区改造中,成功依托“一厅四会”模式,将改造工作做到了居民的心坎上。
老党员魏伏云说:“我们小区改造前,很多居民家中下水管道渗水,都希望在改造过程中连下水管道一起改造了,后来,我们以小区主人的身份在议事厅上商讨解决小区事项,最后将下水管道改造纳入小区改造项目当中,并全程监督项目施工,得到了小区居民一致好评,大家直夸‘一厅四会’模式好。”
“社区治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完善的大课题。”林州市振林街道党工委书记郭金苏说,“下一步,我们将本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方针,加大公转力度,带出自转速度,画好社会治理同心圆,再谱社会治理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