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水利报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助力河南高
TUhjnbcbe - 2025/3/5 19:00:00
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www.bdfyy999.com


  中国水利报年9月7日第期


  本报通讯员王旭辉许安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六年多来,河南省遵循“大水源、大水网、大水务”规划建设方针,不断完善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发挥配套工程作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让更多群众共享南水北调建设成果。


  科学构建南水配套工程体系


  河南地处中原,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境内河流纵横,水事复杂,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国的1.42%,人均水资源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5,郑州、濮阳等地人均水资源量还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


  为改善水资源供需关系,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全力构建配套工程体系,保障沿线城市供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10多年来,南水北调中线河南省配套工程与干线工程同时规划实施,并不断延伸、完善;配套工程规划建设概算总投资达.2亿元,资金除国家财政补助支持外,由省市财政、南水北调基金(资金)及银行贷款按4:4:2的比例筹措。


  为了用足、用好南水,河南省遵循以城镇生活、工业供水为主,适当兼顾生态用水的原则,推进中线配套工程建设。配套工程规划建设始终贯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水和谐、科学发展的新时期治水理念,并实施统筹规划、近远期结合,先易后难、先通后畅,重点推进、逐步完善的分步建设计划。同时,河南省制定了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的建设管理总体思路,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政府积极性,采取政府主导、多方筹措的集资方案,共同构建安全优质、畅通高效的水网体系。


  中线工程综合效益充分发挥


  中线工程通水以前,河南省受水区城镇供水水源主要来自黄河水、境内周边的径流或水库和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


  中线工程通水后,依托南水北调干线这条纵贯南北的主动脉,借助配套工程,极大改善了河南省受水城市水资源紧缺状况,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中原城市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水安全保障。


  中线一期工程规划每年向河南省分配水量37.69亿立方米,扣除引丹灌区分水量6亿立方米和总干渠输水损失,至分水口门的水量为29.94亿立方米,由南水北调总干渠39座分水口门,通过配套网络向南阳、平顶山、周口、漯河、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濮阳、安阳等11个省辖市的34个市县的83座水厂供水。由于水质稳定优良,南水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截至今年8月18日,河南省累计受水.41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覆盖河南省11个省辖市市区、41个县(市)城区和64个乡镇的87座水厂、引丹灌区、6座调蓄水库及20条河流,农业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受益人口万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河南生态补水24.66亿立方米,明显改善了沿线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了地下水源涵养和回升。


  “输水水质优良,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已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的代名词。南水明显改善了河南省受水区居民用水水质,彻底改变了一些地区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状况。


  为确保水质安全,中线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被关停,工业企业逐步改造、外迁,促进了产业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在农业发展方面,中线工程促进了传统农业提质增效增收和都市生态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在工业发展方面,优质的水源助力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完善供配水体系


  随着工程效益的显著提升,更多人对南水的渴望也越来越强。为此,河南省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优化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合理扩大供水范围,科学布局调蓄工程,完善供配水体系,让中线工程综合效益得到有效发挥。按照节水优先、优水优用、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水源配置思路,河南省要向省内水资源紧缺、水源单一的城市和无其它替代水源的深层地下水开采区扩大供水,范围将涵盖13座省辖市的76座城市及城乡一体化供水涉及的乡镇,扩大范围包含沈丘、项城、孟州、沁阳、林州、开封市区等26座市(县)。到年河南省将从南水北调配套体系就近引水,向中东部地区城市和工业供水,增加改善万人用水问题,最终受益人口将达到万人。


  河南省规划新建供水管道公里,新建观音寺、沙陀湖、鱼泉、马村等4座调蓄工程,形成以总干渠为纽带,以供水线路、生态补水河道为脉络,以调蓄水库为保障,辐射水厂及配套管网、河湖库网的供配水体系,并藉此提升南水北调水资源在河南省的利用能力,增强南水北调来水丰枯变化下的调节能力,提高南水北调受水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未来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输水能力扩大至.4亿立方米,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水需求,服务中原大地,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水利报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助力河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