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1.林州市、茶店镇的基本情况
(1)林州市
林州,河南省县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红旗渠精神发祥地,“四有书记”谷文昌的故乡。市境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29.4公里,全市面积平方公里。
林州市辖16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个自然村,年设市。
全市人口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9人。市区人口30万,产业集聚区人口3万。林州境内以汉族为主,流动人口含回族等少数民族、韩国和越南人,其中东岗镇有白族、苗族、布依族3个少数民族。
林州市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望大海,西通晋陕,南依中原,北连京畿,乃南下北上、东进西达、三省通衢之要地,人称“金三角”,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
十二五期间,年全市生产总值.6亿元,较年增长57.5%,年均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元,较年增长56%,年均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较年增长.4%,年均增长2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6亿元,较年增长62.2%,年均增长10.2%;居民八均可支配收入元,较年净增元,年均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亿元,较年增长78%,年均增长12.2%。县域经济综合排名连年位居全省前十位。
(2)茶店镇
茶店镇,位于林州市南部32公里处的偏僻山区,北与原康镇、桂林镇接壤,西与辉县市毗邻,东、南与临淇镇襟连,省道东南公路贯穿南北,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全镇辖区总面积94.03平方公里,户,3.57万人,耕地面积2.6万亩。
菊花种植是茶店镇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茶店镇拥有“林州茶店太行菊”、“林州茶店柿饼”、‘“林州茶店山楂”3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
茶店镇菊花产业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60%。茶店镇人均纯收入连年增长,年达到20元;居民就业逐年增加,年增加就业人,全镇就业率达到96%。茶店镇年财政收入仅万元,年完成万元。
2.农民情况:从事“一品”产业的农民人口数量、组织形式,与组织关系
茶店镇从事菊花产业生产的农户占全镇农户的75%左右。茶店镇大力发展菊花特色种植,农业部门专家提供技术服务,形成了研发中心+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茶店镇大力支持太行益友菊品有限公司的发展,使其成为林州市唯一一家具有出口资质,并第一个签订外贸出口合同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做大做强菊花深加工的同时,太行益友菊品有限公司积极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引领群众增收致富。该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扶贫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坡地经济,种植太行菊余亩,总投资余万元。
(1)林州市太行益友菊品有限公司
林州市太行益友菊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茶饮品制作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公司于年注册成立,生产厂区占地20余亩,拥有菊花基地亩,现有员工余人,公司一期投资六百余万元,建成了平米的厂房,现拥有杀青、烘干、晾晒设备。新上两条全自动菊花生产线,日处理鲜菊花能力达到5万公斤。
公司的宗旨在于“发扬红旗渠精神,做好太行菊品牌”依托菊花之乡的地域优势,公司采用“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培育种植太行菊6多亩,通过整个菊花产业链条共带动农户户增收。其中贫困户户,季节用工岗位每年收入—0元;长期固定岗位每人每年达10—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菊花托起了茶店镇的“产业梦”。
(2)菊花产业扶贫基地
年,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余亩,建成菊花产业扶贫基地。该基地通过土地流转使贫困户增收,每亩每年补贴—0元;另外该基地与无劳动能力的20户贫困户签订基地帮带协议,每年给予贫困户每户0元的补贴;基地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签订长期用工协议,保障就业收入。
该基地与茶店镇共10户贫困户签订了用工协议,每天按50元工资结算,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家庭增收。除此之外,该菊花基地还有大量的季节性用工,每年菊花采摘期以有劳力的贫困户为主,所有贫困户优先安排,参加基地管理、采摘。
农民采收3.村庄历史及称号
历史:巍巍太行,古韵悠悠。茶店菊花,香飘四方。相传元末明初,林州市茶店镇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及商贸走廊。这里平均海拔米,山势平缓,冷暖适中,雨量充沛,野生山菊花遍布此地。
后来一户李姓人家在当地开了一家茶水店,店主上山把新鲜野菊花采摘回来,晾晒制茶后供人饮用。由于这种茶清香四溢、解渴消暑,深受往来客人喜爱,小店的生意逐渐兴隆,名气越来越大,茶店因此得名。
年设第十区;年建茶店公社;年改乡;年辖22个行政村;年,撤销马沟行政村,新设南马沟、北马沟行政村;年,辖23个行政村,个自然村,个村民小组;年,辖23个行政村、个自然村、个村民小组;年2月,茶店乡撤乡改镇。
称号:年,太行菊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年7月3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前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监测合格名单”,茶店镇在列;年,被评为河南省知名农产品。
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范乡镇”、“河南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集体”,连续6年荣获“安阳市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连续7年荣获“安阳市信访工作‘三无(四无)’乡镇”等荣誉。
4.村庄建设情况
在全长12公里的茶马古道、垄上路两侧种植黄杨球、雪松、火炬、红花槐、红叶石楠等景观绿化树木3万余株,形成了别具特色、景色宜人的景观大道,为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硬件支撑。
近几年,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茶店镇的乡村清洁工程搞得有声有色。为了将乡村清洁工程抓实、抓好,镇村两级累计投入多万元,组建了93人的专业保洁员队伍,分路段常态化保洁,签订合同,绩效考核。同时,镇里新购买大型垃圾清运车2辆、环卫保洁车40多辆,新型环保垃圾箱30多个。在这里,清洁工程是全民参与、专业保洁、无害处理——各家各户对垃圾进行清扫后,由村里专人清理,然后镇里有专车转运至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全镇成立有镇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各村支书、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昔日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以往的杂草荒野变成了健身休闲公园,随处可以看到“道路硬化、垃圾净化、环境绿化、房屋整洁化、用水自流化、排污管道化、设施配套化”的新景象。
二、产业资源特点
(1)主要产业
年以来,该镇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打造田园综合体和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在全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业结构调整高潮,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一道三园”为发展框架,东西两山为补充,新增太行菊0亩、观赏菊亩、雪松0亩、采摘园亩。
全镇菊花种植面积达1.2万亩,其中集中连片种植0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太行菊”种植基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菊花之乡”。
金丝皇菊(2)产品类型
根据土壤、水肥、生长周期、轮作等要求和条件,在茶马古道两侧、镇区周边、西峪贝村、东山、西山等片区,种植大洋菊、小洋菊、北京菊、金丝菊、苏北菊、药菊等15个品种。
(3)休闲旅游
目前,茶店镇规划建设的以茶马古道为主线、青禾依山生态园、留林科普生态园、现代农业园区为框架的旅游通道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一体两翼”的全域式旅游格局已初具雏形;依托东部新建的九龙山公园和好地掌省级森林公园,着力规划打通东、西两山环山旅游线路;已基本完成翟二井西沟、南坡、茶店西沟3个自然村省级传统村落维修保护,积极推进乡村林果带建设,并以举办菊花文化旅游节为载体,极大带动了茶店镇乡村旅游的发展。
(4)年收入
种植菊花,一次投资,三年收益。第一年种植过菊花后,第二年、第三年菊花根部会自行发芽,不用再投资栽种,甚至还可以分出部分根苗出售。
该镇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发展坡地经济,建设了5个特色产业园,打造了集采摘、观光、休闲、写生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旅游线路。目前,该镇种植太行菊1.2万亩、核桃0亩、特色林果亩、中药材2亩、小杂粮5亩,年产值1.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元。
电商带货三、发展模式
(1)政府支持引导
为了有效保障菊花产业发展,镇里专门成立了菊花产业发展指挥部,由镇里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筹推进菊花产业规划和全镇菊花产业链发展。为鼓励菊花种植,茶店镇实行奖补政策,集中连片的菊花田每亩奖补元,大大提高了农民们的种植热情。对各村集中种植的菊花,由镇里太行益友、留林科普、镇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实行保底收购价进行收购,打消了村民们菊花销售的后顾之忧。
(2)创新种植模式
茶店镇在总结往年菊花种植经验的基础上,对菊花种植形式进行了创新,采取果树间作和菊花园大面积种植相结合,公司+农户、大户种植和村集体种植管理相结合的形式,有效推动了全镇农业结构调整,增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信心。
四、经验借鉴
(1)转变经济发展思路
农业结构调整是改变农业传统习惯的思维调整,更是改变种植品种、种植方式、种植收益分配的调整。茶店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将文化旅游产业与发展坡地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开展脱贫攻坚相结合,全力打造全域式景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发展产业脱贫
发展产业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和根本出路。林州市茶店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紧紧围绕本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始终把抓产业发展作为提高脱贫质量的主要抓手,坚持走山地果树为主、特色产业并举、生态旅游兼顾的产业发展之路,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扶贫助农之路。
中农大农业规划设计院
一村一品研究小组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