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青年洞(张万强摄)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自力更生创奇迹,高举红旗永向前,高举红旗永向前……”“五一”假期,这首名叫《定叫山河换新装》的乐曲在红旗渠畔响起,先是红旗渠景区的工作人员和林州当地的市民唱,接着是受到感染的外地游客一起唱。一曲铿锵旋律唱得人们激情澎湃,唱得太行山迎风开怀。
红旗渠的建设以及建设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引领着勤劳勇敢的林州人“又踏层峰望眼开”,不断创造发展奇迹,相继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的发展五部曲。
战天斗地举红旗
“渠道网山头,清水到处流;吃的自来水,鱼在库中游;遍地苹果笑,森林盖坡沟……”这是红旗渠建设前林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受气候、地形及地质条件的影响,林州市土薄石厚、水源稀缺,历史上十年九旱。据《红旗渠志》记载,在红旗渠修建之前,林州市个行政村中有个村人畜饮水困难,有多个村的村民要跑5公里以上取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清水到处流”“生活日日好”的梦想,年2月,3.7万多名干部群众奔赴修渠工地,劈山填谷,开山凿渠。
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林州人民不依赖国家,不向上伸手,不等不靠,没有工具就自己制,没有石灰就自己烧,没有抬筐就自己编,没有炸药就自己造,粮食不够吃就采野菜、下漳河捞水草充饥……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林州人民喊出了荡气回肠的豪迈口号:“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
工地是前方战场,机关、厂矿、农村就是后方阵地;前方开山劈岭,后方全力支援。历时10年,先后有30万修渠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精神,用简陋的工具绝壁穿石,削平座山头,架设座渡槽,开凿个隧洞。大家要为饱受缺水之苦的太行山人圆梦。
“愚公”奋起十春秋,引来漳河润田畴。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年,3条干渠竣工通水;年,红旗渠全线竣工,全长公里的“人工天河”由此横空出世。
红旗渠结束了林州人民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的历史,不仅解决了该市人畜吃水困难,而且把大部分农田变成了水浇地,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逐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三业并举铸辉煌
薪火相传终有继,江山更待新宇开。在红旗渠精神的鼓舞下,今天的林州人坚持精神立市,工业、建筑业、文化旅游业三业并举。
年3月17日,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五期5G用低介电电子纱和超薄电子布项目开工,其生产线采用世界最先进装备和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总投资15亿元,可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利税6亿元,出口创汇万美元。
近年,林州市以工业强市为指导,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引进新兴产业。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8.8亿元,同比增长10.8%。凤宝集团跻身全国民营工业企业强,林州重机、光远新材跻身河南省百强,中农颖泰跻身全省家高成长性企业。
“质量第一,负责到底。不管工程大小,你都不能坏了红旗渠的名声。”从小瓦匠创业起家的林州恒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永亮至今仍然记得27年前外出务工时父亲对他的叮嘱。
父亲是当年修建红旗渠的30万名工匠之一,郭永亮从小就常听父亲念叨当年修渠时的故事。“质量第一,负责到底”,这句当年修建红旗渠时留下的口号,流淌在一代代林州工匠的血液里。
十年修渠培养了一大批敢想敢干的能工巧匠。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奔向大江南北的建筑市场。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在无数人耳熟能详的国家级工程建设中,都有林州人的身影。这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筑,让无数人知道了林州工匠,也让“林州工匠”成为全国建筑行业里的金字招牌。年,林州市荣获“中国建筑之乡”称号。
目前,林州市建筑企业总数达到1家,其中特级、一级企业82家。5家建筑企业成为河南省重点骨干企业,河南瑞华等11家企业上榜全省民营企业现代服务业强。建筑业已成为林州市的支柱产业,占该市经济、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60%的农村强壮劳动力从事建筑工作,60%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建筑业,60%的居民储蓄存款来自建筑业。
“天开图画”,这是明代文人骚客畅游林州黄华山后刻石流传的赞誉。经过多年匠心打造,林州市已形成红、绿、蓝“三色”旅游品牌——红旗渠红色教育游、太行大峡谷绿色生态游、蓝天滑翔运动游,实现了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林州市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字号”品牌共33个。红旗渠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年,该市接待游客.0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6.57亿元,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高歌猛进向未来
从30万修渠大军战太行,到10万乃至20万建筑大军出太行,再到百万人民美太行,林州因渠而生、因渠而富、因渠而美。
太行山无言,红旗渠水有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流淌了50多年的红旗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不朽丰碑!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旗渠!”4月7日,在林州市东岗镇武家水村,讲起红旗渠的故事,93岁的红旗渠劳模任羊成同数百名村民异口同声地高喊。这是历史的实践和检阅,是人们的感悟和心声。
而今,红旗渠故乡越变越美。太行山下,红旗渠畔,市区高楼挺拔、街巷整洁明净,农村生态园、农家乐次第建成,生意红火,一辆辆旅游大巴车在城市和农村中穿行……林州正向“世界人文山水城市”目标迈进。
河南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实施以来,林州市坚持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大文章,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林州城内路灯、井盖、雕塑等被注入红旗渠元素,处处可见特色文化标识。夜幕下,红旗渠灯带闪烁、宛若天河。林州城乡活跃着的支志愿者队伍、21.3万名志愿者,成为该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林州的变化太大了,但没变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旗渠”这句话在当地流传了几十年,百姓念在心里、挂在嘴边。
红旗渠是人民的红旗渠,没有党的领导,没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就不会有红旗渠。今天,万红旗渠精神传人正在通过实干、苦干、巧干,构筑一条新时代精神文明的红旗渠。
太行山修渠人的故事不仅鼓舞着中国人奋发图强,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震动。年,新中国首次在联合国大会播放影片,第一部放映的就是纪录片《红旗渠》。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红旗渠都是外国政要访华时的热门之选。
据不完全统计,60年来,国际友人前来红旗渠参观旅游30余万人次。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文化连通“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条川流不息的人工天河。
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镌刻在每一块太行山石上,融入每一滴红旗渠水中。这面精神旗帜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激励着中国人民在追梦路上奋勇前行。□《安阳日报》记者刘剑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