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成立之初,都城还选在了长安,可到了武则天时期,却已经前往了洛阳。武则天定都洛阳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原因。
它由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形式的共同作用下,其迁移有着必然与合理性,而并非是如同野史上那般记载。
01最初的唐朝都城
唐朝最初都定为长安。在唐高宗显庆二年,洛阳为东郡。此后,高宗就经常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以洛阳为主进行生活,而后也是在洛阳病死。
在武则天称帝之后,光宅元年就将都城前往了洛阳。并且在她掌权期间,更多的时间也是居住在洛阳。
既然如此,武则天又为何要选择了洛阳成为新的都城,对于这一点,司马光曾在文献中做出了解释。
武则天杀了王皇后、苏淑妃后,曾经好几次见到了王、萧两人死前的症状,都是面目狰狞浑身是血,感觉颇为怪异。
就算后来搬居到了蓬莱宫殿,也依旧无法逃避,因此只能将都城选择在了洛阳,之后便再也不回长安了。
而在《旧唐书》也有过记载,也就是说,武则天即位之后,对以往犯下的杀孽颇为后怕,所以才迁都洛阳。
但实际上,这与事实不符。王、萧两人死于唐高宗时期,此时武则天定都洛阳已经近20年了。
另外,武则天皇帝后,还在长安住了两年。因此,仅仅以王、萧两人的死来解释武则天为何会迁都洛阳,必然会有牵强附会的嫌疑。
岑仲勉先生就曾认为,武则天之所以选择居住在洛阳,无法就算因为她曾经在长安出家,而到了洛阳就可以远离规矩的束缚,从而纵情声色,进行荒淫的活动。
而洛阳的物资都是从东南一带取得,比关中要近八百里左右。
在岑仲勉的观点中,武则天迁都的原因是她贪图享乐,但在诸多文献之中,岑仲勉对武则天一直是持有否定评价。
这说明他对这武则天本身是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因此这个言论也势必会有失公允。
陈寅恪先生说:“夫帝王之由长安迁居洛阳,除别有政治及娱乐等原因,如隋炀帝、武则天等兹不论外,其中尚有一主因……即经济供给之原因是也。”
而相比之前的言论,陈寅恪先生的话明显是更有道理的,武则天迁都洛阳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一,政治原因
首先,从政治原因来看,武则天迁都洛阳是为了与李唐王朝形成反例,从而实现改造替代的愿望。
身为一个女子,就算是贵为皇帝,武则天依旧无法扭转人们心中男尊女卑的观念。这种封建观念不但在中原地区根深蒂固,就连塞外的突厥汗国也深受影响。
圣历元年,突厥默啜请求与唐和亲,武则天命令武延秀纳默啜女为妃。
默啜认为武延秀冒婚,谓人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之后便率兵入侵了大唐的疆域。
虽然这种说法在极大程度上只能算是突厥的借口,但却也反映出了这种重男轻女思想影响的广泛。
因此,在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武则天就必须要做出改变,因此,武则天只能选择迁都洛阳,这样才能在维持李家原有的地位之下,又可以将武氏体现的独一无二。
为了能将都城迁移,武则天也做了很多的准备,并在光宅元年进一步提高了洛阳的地位,并将洛阳改为神都,并且批准武氏祖先为王。
一系列举措都在暗示着洛阳对武则天的重要性,在光宅元年的时候,徐敬业曾经以匡复庐陵王为借口,举兵起义。
当时魏思温就曾建议徐敬业:“明公以匡复为辞,宜率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
但可惜的是,徐敬业并没有采纳魏氏的建议,最后也落了个兵败身死的下场,但也从侧面印证了洛阳对武则天的重要性。
第二,地理位置
从地理位置而言,洛阳也同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唐朝在建立之后,历经两个朝代,疆土的面积也不断地扩大。
当时的唐朝东部临近大海,西部到达了焉耆,南面与林州南境接壤,北方又靠近薛延陀界。
由东到西共计九千五百一十一里,而南北的距离则有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而在武则天时期,疆域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相比与唐朝初年要更加的广阔。
而作为首都,长安在唐朝的疆域中已经不再占据中心的位置,而与之相反,洛阳更加接近关中盆地,自古就被称为“天下之中”,若从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来说。
从洛阳出发,北通幽、燕,西接秦、陇,东达海、岱,南至江淮,距离大体相等。因此,以洛阳为都可以居中而摄天下。
第三,经济原因
其次,就经济原因分析,洛阳所处的关东地区也比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更为繁荣。
因为关东地区绝大部分位于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并且西部又是多条河流的交汇之处,水道便利,农业发达。
而北魏孝文帝迁都就已经可以体现出洛阳地带的繁华,而到了隋朝时期,洛阳就已经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都城,长安却已经变得没落。
在东汉以来,关中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已经呈现了下降趋势,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多,长安的粮食供给也成了一个难题。
而如果中央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振兴关中的农业生产,二是从关东与江南地区进行运输,但这个方法却并不容易实现。
02迁都洛阳的原因与背景
首先,由于经年战乱的原因,唐朝的关中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十六国与隋朝的战乱之后,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加剧,已经导致关中地区的环境大不如前了。
唐前期郑国渠的灌溉量尚不及秦汉时代的四分之一,也就是“地狭人稠,耕植不博”,高宗武则天时期又恰好处在唐朝人口上升的阶段,据统计,唐太宗贞观时,
户数约万,口数万左右,而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时。
人口就已经获得了惊人的暴涨,户数已经达到了万,口数也达到了万。在这几十年间,唐朝的户、口数已经超过贞观之治时期的数倍。
而关中又是人口最集中的北方腹地,虽然当时关中地区号称沃野,但“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关中地区多王侯权贵,他们在灌溉渠道旁竞造碾石岂。
不但耗费水量,更是降低了水利灌溉的效能。如唐高宗永徽六年,因富商大贾竞造碾石岂,郑白渠的灌溉面积已经从四万余顷下降到一万余顷。
高宗后期就常带领百官趋食洛阳。更狼狈的是,永淳元年时,因仓猝出幸洛阳,扈从之士有饿死于道中者。
第一个途径行不通,只好转而依靠第二个途径来解决关中粮食危机。但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从关东漕运粮食至长安,不仅路途遥远,而且途经的三门峡一段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并且水下遍布许多暗礁,来往行船十分困难。
如果选择漕运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运输也有限。
为了尽可能地克服三门天险,隋唐政府都曾对其进行过专门的改进计划,只可惜效果并不理想。
在天皇四年时期,隋文帝采取“自小平”,也就是将河南孟津县西北的粮食从陆地运往陕西,然后“还从河水,入于渭川”,也就是先走陆运再走漕运。
这样就绕过了三门的天险。虽然走陆运花费很大,而且小平至陕州的陆路必须经过险峻的崤、函山谷,风险同样不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都城的粮食危机。
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采取分段转输法漕运粮食,这种状况才有所好转。此外,唐高宗死后各地的情况也更加突出了洛阳的优势。
当时,“太原蓄巨万之仓,洛口积天下之粟”,也可以为关东提供丰富的粮食来源。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定都洛阳,既不存在粮食供应困难,又能节省漕运所需的财政开支,不可不谓明智之举。
03总结
综上所述,武则天是所有迁都洛阳,实际上是根据当时社会的经济形势,以及国家的政治格局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而绝非属于坊间传言的那样是为了逃避王氏与萧氏的鬼魂纠缠,也绝对不是单纯贪图享乐。
武则天迁移洛阳具有十分正向的积极意义,并且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改朝换代的需求,也顺应了经济东移的历史趋势。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中华书局,年
[2]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年
[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年
[4]《旧唐书》,中华书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