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东麓,有一个林州市,曾经叫林县。在19世纪初的时候,县有一个怪现象,县里许多青壮年都娶不上媳妇,俗话说,叫闺女跑下山,媳妇不上山,有一个村多户人家,其中40岁以下没结婚的光棍就有30多个!这样一来,有男方的家就筹了很重的聘礼,请媳妇上门,媳妇来了只有一个条件,他既不途金也不图银,而是问你家有水吗?根据史料记载,林县缺水的历史从明朝就开始了。从年到新中国成立的年间,林县曾发生自然灾害一百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三年没有任何食物,甚至还发生过人吃人的惨剧。然而在年,一渠清水穿过太行山,灌溉了邻县的每一寸土地,林县人终于不用看天吃饭,家家户户门前都能流过甘洌的清泉,实现这个奇迹的水渠名叫红旗渠,红旗区的总干渠长70.6公里,到临县境内又延伸出三条分干渠,前后相加将近有公里。这多公里水渠全是由林县人民一锤子一铲子,用难以置信的坚持和毅力修建完成的。难怪外国媒体看到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那么这么雄伟的工程是如何用人力修筑完成的?事情还得从一个来到邻县的地位办公室副主任说起!
年25岁的杨贵受河南省安阳市地委委派,来到邻县协助抗灾,这年林县遭受了强烈的自然灾害,先是倒春寒是14万亩小麦遭受冻灾,5月又有冰雹3.6万亩,作物被打得七零八落,之后持续干旱,秋季基本绝收,眼看着林县人,这年又要饿肚子!对于林县的灾情,杨贵是早有耳闻,然而当他来到这个地方,亲眼看到林县人民的生活状况的时候,还是眼前的情况给震惊住了!当时临县全县共有个村,严重缺水的就有个,其中有一个区有5万人,但是只有三口井,井前排队打水的水桶排到了几十米开外,井口被麻绳长年累月地磨出了一道道深沟,更多的人只有往返十几公里山路,走一天一夜才能取到1碗水,大旱当前,临县人是各个惜水如命,临县农村有一个刚过门的小媳妇,因为不小心哪打翻了一担水而内疚不已,最后竟然悬梁自尽。杨贵得知这件事之后是心如刀绞,看到这里的百姓为水挣扎,为大旱下的粮食挣扎!杨贵来了邻县就再也没有忍心回去,他甚至把自己的家也都搬来了邻县立志要让邻县的百姓能够吃上水。年,杨贵主动要求调任邻县的县委书记,从此就把根扎在了这里。杨贵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每个村子调研找水,然而当他亲自带队下到崇山峻岭,想要找到任何一点可供利用的水源,却都无功而返。难道林县压根就没有河流经过,也打不出地下水吗?令人奇怪的是,流经林县的河流还真不少,有浊漳河,路水和黄河等等,其中流量最大的浊漳河。年经流量就可以达到7.3亿立方米。那么林县究竟为什么会缺水?杨贵又为什么会失望而归,原来林县境内有四条过路河,水刚一冒头就流到别的县去了,他们还是季节性河流,每年只有七八月有水,那能不能把井水杨贵找了好多水利专家,得出的结论却是,林县的地下断层复杂,像筛子一样,地下水根本留不住,杨贵决心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可是水要从哪来,他彻夜难眠,苦苦思索当中,突然想起了建国初期林县任村代表在会议上的一个提案,这个提案打的是林县北部浊漳河的主意。
浊漳河是邻县的四条过境河,河中水量最大的一条河,常年不断水,就是在枯水期平均水量也可以达到十秒每立方米。杨贵立刻就带着林先的干部们沿着浊漳河往上游走,翻越太行山,一直走到山西省的境内。很多临县的干部长这么大都没有见过这样奔腾的河水,他们兴奋地大喊,就引这儿的水。事实上后来经过测量,林县境内的四条河流当中,只有浊漳河的水量较稳定,符合饮水的条件,浊漳河就成了临县人吃水唯一的希望。可是浊漳河大部分流域是在山西省着,水可不是说取就能够取得。杨过只有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山西省的省委写信借水,河南林县严重缺水化生进水成唯一出路。仅仅五天之后,山西省委的回复就像长了翅膀一样来到了。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为了解决林县人的吃水问题,写信向山西省省委借水,转眼间已经是年的1月27号,这天正是腊月二十九,这年没有大年三十第二天就是春节了,此时的杨贵还在苦苦等待着山西方面的消息,引漳入林的方案就是林县唯一的希望,这次要是不能够把水引过来,杨贵都觉得没脸见邻县的父老乡亲了!好在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还和林县有一点渊源,战争年代,陶书记曾经担任太行第五地委书记,这个委员会就设在林县,因此陶书记应该对林县缺水的情况十分熟悉,山西方面果真对林县引水的事情非常重视。年2月1日,也就是大年初五,陶鲁笳书记就紧急召开有关领导开会讨论饮水的问题。仅仅五天之后,山西省委的副信就像长了翅膀一样来到了杨贵的手里。不久,杨贵就在县委会议上宣布了喜讯,饮浊漳河水来临县的方案有着落了,经过协商,双方决定从山西境内的段修建一条水渠,把水引到邻县境内的风头岭!风头岭是连线地市的制高点,只要把水引到了风头岭,就能顺势而下加以利用,这样一来,引漳入林工程终于拿到了开工许可证。我手里拿的是一份林县局部的地形图,我们可以看到林县地处太行山区,周围都是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脉,从这段到坟头领,这条水渠必须经过大大小小高低起伏的山头一千多种!
不仅如此,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这条水渠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抽水设备,只能够让取水凭借着自身的重力流到坟头里。于是曲线的测量就成了决定工程命运的关键。然而当时整个林县连一个专业的测量人员都没有,杨贵知道红旗渠这么大的工程,要是曲线测的不准,渠修好了却引不来水,那将功亏一篑。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向他推荐了一个人吴祖太,便于河南省黄河水利学校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临县水利局工作。他接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林县建设南谷洞水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生可是凤毛麟角,吴祖太却没有丝毫的傲气,他坚持和普通的民工吃住在一起,工地上的脏活累活都少不了他。在水库施工最紧张的时候,他为了赶进度,甚至一再推迟自己的婚期,杨贵认为这个重任非他不可。几天之后,吴祖太就来到临县县委报到了,一见到吴祖太,杨贵就迫不及待向他描述了在太行山上修水渠的设想,吴祖太听完明白了,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创举,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说干就干!吴祖太带着邻县仅有的水平仪上山了,山间寒冷,刺骨无阻,太有时候要冒着严寒,趟过齐胸深的河水,到对岸架设仪器,有时候还需要冒着生命危险,用绳子把自己吊在半山腰上测量,等到吴祖太再次回到林县县委杨贵的办公室,这个时候,年仅25岁的他一身的伤口,看上去就是一个憔悴不堪的中年人,但是他一进办公室就异常的兴奋,迅速从背包里边拿出测量图纸,放到了杨贵的办公桌上!看到这张图纸,杨贵激动不已,可是当他看到测量数据的时候,却大吃一惊!根据吴祖太的测量,水渠的起点和终点缝头岭之间有70多公里的距离,可是海拔却只相差14.7米!也就是说即将修成的水渠,渠底与地面几乎是水平的这么微小的落差,能实现取水自留吗?
面对杨贵的担忧无阻,吴祖太信心满满地解释道,我算过了,只要渠道的纵坡比达到1/,曲水一定能够流到风头岭!为了保证每一个数据的准确,70多公里长的徐宪吴祖太足足测了两遍,而曲线图纸杨贵更是看了又看,审了又审,确认万无一失,他才最终确定下来。图纸准备就绪,引漳入林工程提上了日程。消息传开,整个林县沸腾了,大家都在争相议论着,渠什么时候开始修?究竟怎么个修法,什么时候才能够修完?一时之间,修渠成了十里八乡最牵动人心的话题。林县的百姓是群情振奋,可是杨贵的心里却压着一个大哥哥,因为他心里很明白,要想修成这条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是引水工程即将启动,缺钱少粮成最大难题。3万多人骑上太行山,是把清水带回临县,但是很快就有人来找杨贵告状,化生饮水面临重重考验,明显人如何实现新中国建设奇迹,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为了解决全县用水的问题,打算引山西境内的浊漳河水来到邻县,虽然拿到了开工的许可,但是工程仍然面临着重重的考验。其中首当其冲的那就是经费。据保守的统计,这条引水渠的开凿经费至少需要万。而当时林县委全部的家当只有万。在跨省的大型工程面前,这点钱无疑是杯水车薪。经过讨论最后。杨贵决定把这全县仅有的万全都用在刀刃上!这样一来,所以说最基本的施工材料能够保障,但是民工的粮食却依然没有着落。所以说老百姓愿意从家里自带干粮上工地。但正值三年,每家的粮食都不够吃,经过仔细考量,杨贵决定用县里的储备粮给大家进行补贴。如果你是一斤粮食,要吃到一定,储备量给你补助白金,要是如果说是你是七七粮粮食储备量给你补上八两!年的春节,临县县委的同志们都是在期盼和兴奋当中度过的,粮食和经费问题暂时解决了,引水工程开工的日期也定在了年的2月10号,每个人身上都好像有使不完的劲。杨贵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从饮水点段到风头岭,全长7万多米,咱们就上7万人,一人承包一米,大家说什么时候能够修完?
下面马上就有人接话道,老百姓盖五间房也就不过个把月,一个人挖一米也就三四十个土方,两个月怎么也得完工了。有稳重的同志说,估摸着最迟得一百天肯定能够修完,于是大家伙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了,很快就形成了共识,只要2月初能够开工,咱们大干三个月,总干渠5月1日一定能够通水!年2月11号,天刚朦朦亮,林县就已经一片喧嚣,多人组成的修渠大军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锅灶,浩浩荡荡地爬上了太行山,向着浊漳河的方向前进,这段珍贵的画面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这个人,就是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这就是当时拍摄的照片。队伍最前头的杨贵,扛着锄头,穿着沾满灰尘的衣服,戴着安全帽,和普通工人没什么两样,但是他昂首阔步的向前,走着,脸上的表情比谁都自信!在杨贵的带领下,修建水渠的工作很快就热闹地开展起来,70多公里长的渠道上,到处是开山炸药声和砰砰的锤声,有的山崖上根本没有路,修渠的工人们就鼓足勇气侧身躺在凸起的岩壁上,一个接一个爬过去,没有住的地方,大家就天当被地当床,随便搭个席棚就住下来,有的甚至住在岩石缝里,只能头朝里睡,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滚落山崖。虽说70多公里的工地上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但是很快就有人来找杨贵告状了。谁呢?吴太祖。7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将近4万人一拥而上,每个人找一个地方,抡起锄头斧子就开始干起来!由于战线拉得太长,领导指挥和测量工作根本就跟不上,大家都是各干各的,有的挖错了局限,有的炸坏了渠底,最关键的是如果不能够严格按照吴祖太设计的1/的纵坡比来施工,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坡度太缓!不仅水流不动,还会有大量的泥沙沉积,坡度太陡,水根本就流不过风头岭。到那个时候,不仅水渠建不成,自己也成了邻县的千古罪人了!
杨贵和吴祖太沿着渠县工地一路走访,发现,这种不讲方法的人海战术存在很大的问题,越走杨贵的眉头就拧得越紧,越看杨贵的心情就愈加沉重,年3月6日,杨贵和引漳入林委员会召开了决定工程命运的一次会议!在会上,杨贵给大家讲了洮河工程的例子,就在年位于中国西北的甘肃,因为干旱,同样动过从桃河引水的念头,可是就在邻县引漳入林工程开始不久,开工不到三年的水渠,就因为战线太长,导致财力人力不足,被迫停工了,留下了几百里的坑坑洼洼!杨贵说,桃核工程就是因为战线太长,缺乏指挥才被拖垮的。所以我们要采取集中力量分段突击的战术。我们把70公里长的渠道分成四段修,每一段严格按照施工标准,修完一段就通一段时间,这样每干完一段,大家心里也能够有成就感。我说这个渠咱们要坚决修下去。我们要高举红旗县人,后来扬名中外的红旗渠的名字就是这样诞生的。有人说,听着这个名字,就像在自己的心里插了一面红旗。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之下,红旗渠第一段工程施工很快就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