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悬崖边飞来飞去的小哥,并不是在做极限运动,而是在重现修建红旗渠的场景。红旗渠,只是河南林州的一个县级工程,却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从年建成至今都没人超越。
这空中飞人的场景,正是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修建红旗渠成功挑战了人与自然的极限,建红旗渠是为了解决林州吃水难的问题,林州当年还叫林县,吃水到底有多难呢?林县人平时舍不得洗脸,赶集走亲戚的时候,才用一点水擦一擦脸,一盆底的水一家人轮番用,还要用上好几天,等到水浑的不行了,还要喂给牲口。
打个水要走十几里山路。逢年过节,天不亮就去排队打水,等到天黑才能打上。红旗渠志记载,民国时有个新媳妇,不慎踢倒了两桶水,竟然羞愧的自杀了。人吃水都难,种庄稼自然只能靠天吃饭。年大旱加战乱,全县98万亩土地,能浇上水的只有1万亩。
其实,不远处就有一条漳河,隔壁的平顺县紧邻着漳河,日子过得就富足。林县海拔高,漳河绕着走,林县人只能干着急。建国后修过一条英雄渠,但因为河沙淤积两年后水渠就干涸了。林县人渴急了,于是冒出个想法,从漳河引水,一个县级引水渠为啥修了整整十年呢?
红旗渠还没修建,就遇到了三只拦路虎。第一,漳河流经林县,海拔比县城还要低上十几米,水往低处流,修了水渠也白修。想到高处取水,就得去隔壁的山西平顺县,到人家地盘上修渠,分走人家的水不说,还得占人家的地,打扰人家的生活。虽然是近邻,但毕竟跨了省,人家同不同意还是未知数。
第二,年计划修渠,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吃都吃不饱,修渠用的材料拿啥买呢?请专业工人来修,拿什么付钱呢?第三,施工难度太大。林县在太行山里,为了利用14米的落差,要凿通70多公里的山体。可以说,测算稍有失误水就引不来,山路陡峭,没有安全设施,谁敢来施工呢?面对这么多难题,到底是认命放弃还是迎难而上呢?
林县人选择了后者,决定让太行山低头,属地问题出乎意料的好解决。平顺县二话不说,腾房腾地,让林县人放开手脚干活,还保证这块地的使用权永远都归林县。经费问题上,国家当时也没有钱拨款直够总支出的1/3,林县人扎紧腰带,收入几乎全用来支持建渠,请不起专业工人,林县农民就自己上阵。
全县不到60万人,有近30万都参加了红旗渠的建设。红旗渠到底有多难修呢?水渠要横穿太行山,山体是石英石,一锤下去凿不出洞只能敲出一个白印。最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使出全身力气,三天才能挖一米。林县人灵机一动,当年咱们自己造ZY抵抗小鬼子,如今能不能造ZY开山呢?说干就干,不仅造出了ZY,还自制了石灰、水泥土、吊车。
硬是从一穷二白的地里,生生造出了建材,有了工具,挖山提速到了每天两米。但炸山开炮之后,很多碎石还留在山上,一旦塌方滑落,别说施工受阻,连命都可能保不住。最强壮最胆大的小伙伴们组成了凌空除险队,腰上系上麻绳,手里提着镐头,在悬崖边荡来荡去,扫除碎石。
接着还要人工打钎开凿山洞。林县人管这叫凤凰双展翅,因为这活需要五个姑娘一组,一人扶住铁钎,另外四人依次轮锤打钎,铁锤上下翻飞,就像两只飞舞的凤凰。
就这样,30万人参与,十年努力,83人牺牲,削平了座山头,凿了个山洞,终于挖出了每年引水2.8亿立方米的红旗渠。年,红旗渠正式开闸放水,五十七万林县人终于有了用不完的水。
如今,中国号称基建狂魔,能在青藏高原上建起水电站,能造出轻松挖穿山体的盾构机,红旗渠如果论规模,实在是不值得一提,但真正的奇迹永远不是浩大的工程,而是坚毅的精神。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对此大家有什么不同看法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