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零点48分,红旗渠的总设计师、原林县(今河南林州市)县委书记杨贵在北京逝世。
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说起红旗渠和杨贵,人们这样评价道。如今,红旗渠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年5月28日,杨贵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县罗圈村,14岁参加革命,15岁加入共产党,26岁担任林县县委书记。当时的林县旱魃为虐,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有人说这里的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洗一次,结婚洗一次,去世洗一次。为彻底改变林县人的生活命运,杨贵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大家纷纷决定埋头苦干,将渠水引进来。修建红旗渠就这样被确定下来。
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杨贵带领当地人民从太行山腰修建出一条生命之渠。红旗渠工程于年2月动工,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座山头,架设座渡槽,开凿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座,挖砌土石达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各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年,26岁的杨贵被河南省委派到林县当县委书记,直到年,周恩来亲自点名调他去公安部工作为止,他在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山区县前后工作了19年。也正是在这期间,林县人修凿了轰动一时、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红旗渠。
据杨贵回忆,由于缺水,林县人生活很艰苦,一年粮食亩产才多斤。他说,林县不解决水的问题,群众要过富裕生活,是根本不可能的。”
年6月,林县派出3个调查组顺着漳河、淇河和淅河逆流而上,寻找新的水源。很快,目标就锁定在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漳河。
在征得了上级部门和山西省的同意后,下一个问题就是修渠的经费和设备从哪里来?为此,林县曾找过省委、地委,但得到的答复是:国家困难,不可能给予资助,林县可根据自己的财力、物力、人力考虑安排。
就这样,年春节刚过,近4万名修渠民工就自带口粮、被褥和简易的工具,汇集到晋冀豫3省交界的漳河边。
红旗渠有很多段都是在悬崖峭壁上修筑的,这都是当年林县人系着一百多斤重的麻绳,悬挂在半空中,一锤一锤凿出来的。
年4月5日,林县人经过5年艰苦奋斗,凿通了最艰险的红旗渠总干渠。
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年,是红旗渠通水50周年,大河报用32个版面的特刊,重新带领读者回忆了50年前那激情澎湃的岁月。时年88岁的杨贵接受了大河报记者的专访。谈起修建红旗渠的人和事,杨老记忆犹新。记者拿出红旗渠劳模的合影,转达家乡人的问候,杨老表示感谢。虽然时隔几十年,杨老还能说出照片上劳模的名字、年龄、在修渠时所做工作等。杨老表示,有机会一定回河南看看。
杨老说:“红旗渠修建成功靠的是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杨老一直信奉“群众最关心的事,就是大事”这句话,修建红旗渠就是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群众积极参与,这么庞大的工程才能完成。
对现在的年轻人,杨老寄予厚望。他说,做任何事情,既要敢想敢干,又要脚踏实地。采访结束时,杨老欣然题词:“红旗渠民族精神的脊梁”。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孙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