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林州要闻古树古道古村落修旧如旧焕
TUhjnbcbe - 2020/10/7 11:02:00

古树古道古村落修旧如旧焕生机

村民地里劳作归来

游客在观看有百年历史的石门

这里是一个偏僻宁静的小山村,这里有仙鹤栖息的美丽传说,传统而富有诗意。当记者一行走入村庄,石街、石房、石门、石磨都仿佛展现给我们一个过去的世界。这就是林州市桂林镇鹤山村,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农耕文化,依然保留着农户勤俭朴实的家风。然而,随着传统落的保护和开发,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说的村落如今有了新的故事、焕发了新的生机。

仙鹤飞临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祖先来这里定居时,曾看到山上有仙鹤飞临,所以就把这座山叫做鹤山,村子也由此得名。”在村里,88岁的老人梁聚山须发皆白,说起村子的传说,老人瞬间来了精神。梁聚山说,村里的梁氏一族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据家谱记载,梁氏一族于明朝末期迁居至此。

随后,记者跟随梁聚山老人和村干部王怀生一起漫步村中。这是一个偏僻宁静的小山村,村子大树林立,据说村里最古老的树已经生长了多年。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姓王的人途经此地,见此处群山环绕、森林茂密,常有仙鹤在枝头起舞,认为是好兆头,遂定居于此。于是,梁、王两姓就在这里生活、繁衍。村子三面环山,进出村里就一条道,向南翻山过去,是原康镇的曹家沟,向东是大南山村,向北则是平辛庄村。全村00余户,多口人,拥有亩耕地,坡地多亩,村中多姓王、梁、李、元。

林州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张振海与记者谈到,村里曾经是否有仙鹤,如今已难以考证,但村民们祈求吉祥、长寿的心理却从未改变,围绕仙鹤传说做了不少文章。墙上画有起舞的仙鹤,村中也建有仙鹤池、仙鹤台。仙鹤台顶部为两只振翅欲飞的仙鹤。

据记载,鹤山村曾经是交通中心,南山、曹家沟等村的人去当时的集市都要从此处经过,久之,鹤山村富足一方。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林三线、壶台公路网的建成,周边村民外出不必绕道鹤山村。鹤山村逐渐衰落,人口外流严重。从此,这个曾经繁华的小山村逐渐沉寂下来。

村民向记者介绍石臼

废弃的院落已经修葺好

新人新事古老山村焕发了新的魅力

“这些是我们村里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迹,我们想把这些老房子、老物件展示给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进行宣传和保护。”据鹤山村村主任李卫华介绍,鹤山村原有古老宅院5座,但因年久失修,这些老宅院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为了让村民致富,李卫华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考察,决心利用村内民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为此,李卫华带领村民对村内年久失修的老宅进行抢修,并成立“鹤山种植、旅游专业合作社”,利用闲置老屋发展民俗旅游,通过“集体持股、农户持股、引社会资金部分股”的方式,尽可能让闲置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在他的带领下,老宅抢修坚持“修旧如旧”,全部雇用60岁以上的老泥瓦匠,利用传统技术,修葺18座老宅,并在此基础上赋予这些老宅更多的文化内涵。

鹤山村充分利用村内的天然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李卫华充分认识到村内的石头房、石头路、老石磨、老石碾这些老物件的重要价值,如今,村里倡导对村内的石头房、石头路及老石磨、老石碾这些老物件进行保护利用,统一规划,打造出了鹤山村的“六朝石街”。

今年5月初,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0多名会员到鹤山村采风,深深被该村的民俗文化所震撼。该协会会长李银录赞叹说:“我不得不佩服李卫华等人的独具匠心,他们用独特的方式传承着鹤山村的文化,传扬着鹤山人的精神,他们让民俗文化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赋予了美丽乡村独特的魅力。”

随着旅游时代的到来,一个富裕、美丽的鹤山村正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村头修建的“仙鹤”

正在修葺的古街,承载着村民的致富梦

古村古建古老文明传承至今

沿着村里的“六朝古街”行走,时不时会发现老鹤山村遗留下的痕迹。铺在脚底下的石头路,路旁的石头房子,还有散落在村子各处的老石磨,目之所及,处处都有着历史的遗韵。据李卫华介绍,“六朝”并非真的是六个朝代,而是对村里传统文化的一个吉祥的称谓。

“这两个窑洞也是以前遗留下来的,中间这个是客厅,两边有门能进入旁边的卧室。”在村里,村干部王怀生每到一个古院落就积极为大家详细讲解。沿着村里的“六朝石街”前行,一座座各具特色的老宅院都有自己的故事。在街中见到一处废弃的房屋,石块垒砌,临街的一堵墙长约0米,墙上砌有8个拴马石,有耳朵状的,有手扣式的,表明原来石屋主人有着数量可观的骡马群,应该是一个殷实的富户。

修补后的水缸如今依然滴水不漏

“这个房子你在外面看没有什么特殊的,可是走进来就会发现它的奇特之处。”王怀生说。在一处老房子的卧室里,卧室的墙壁上还有一个狭窄的门,通过这个门后,又是一片极大的空间。“以前山里面有土匪,老百姓就在自己的家里建了密室,土匪来了就藏到这里面,避免灾祸。”王怀生说。

除了带有密室的房子,鹤山村里还有许多老物件。在一座古宅院中,记者看到了许多难得一见的农具。“这是盛东西用的箩头,人们俗称‘鳖盖’,这是以前烧火做饭时用的风箱,这个是播种用的耧车……”王怀生说村里现在正准备利用村内民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这些有历史气息的农具就派上了用场。

还有已经快被磨穿了底用来打麦子的石臼、老房子上遗留下来的栓马石、放置在空地上的石碾、石槽,农户家门口的锤布石、还有一户人家放置的老水缸,破缝处的铜钉有多个。当年那位修缸艺人可谓是技艺娴熟,也足见用缸人家勤俭持家的传统作风。

作者简介:

张振海,年3月出生,河南林州人。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在《中国古陶瓷研究》《华夏考古》《理财·收藏》《东方收藏《收藏》等国家级权威考古期刊,发表考古简报、报告和学术论文0篇,国际学术论文10篇。《安阳日报》《安阳晚报》《红旗渠报》《林州文史资料》发表文物考古研究文章篇。

总监制:丁庆书

监制:李银录

编审:张国声赵福生

责任编辑:石瑞成

编辑:崔鹏举侯林芳郭莉花纪东亮梁玲玲

林州民间文艺

林州民间文艺

1
查看完整版本: 林州要闻古树古道古村落修旧如旧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