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深度河南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TUhjnbcbe - 2020/12/14 17:12:00

内容简介

文旅融合涉及文化和旅游两大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涉及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涉及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涉及全社会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导向。认真研究我省文旅融合的发展,尤其是在*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的机遇、成效,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等,对推动我省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Part.1

文旅融合的本质特征与“五大表征”


  文化与旅游:由并行到融合。文化与旅游两大行业,是与人的精神生活、价值追求关联度较高的行业,既有事业属性,也有产业属性。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事业属性不断得到强化,其产业属性也逐步为人们所认知,文化产业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得到发展。而旅游业在得到较大发展的同时,其事业属性在不断弱化,产业属性逐步得到加强。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强调“旅游业的发展,对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带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文化是旅游的灵*,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过去,文化和旅游分属两个部门,形成两个行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的需求,由“有没有、缺不缺”到“好不好、精不精”的新要求,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从体制上解决了两大行业融合的体制障碍,文化和旅游各自的优势逐渐在融合中得到强化,文旅融合成为两大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旅融合的本质特征,是文化找“轮”,旅游找“*”。文化与旅游为社会分工的两大行业,各自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所谓“有所融,有所不融”,就是这个含义。但文旅之间有着十分特殊的关系,“灵*载体说”“诗和远方说”等,均形象地描述了文化和旅游之间的特殊关系。文旅融合的本质特征是文化找“轮”,旅游找“*”。“轮”就是载体,文化以旅游作载体,才能发挥文化更大的作用;“*”就是灵*、精髓、根本,旅游以文化为根本,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会更好地发挥旅游的特定功能。文旅融合不仅是两大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定条件下,人民精神需求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文旅融合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易融则融、能融尽融”,找准两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在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旅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新优势。
  文旅融合的五大表征,是文化找“轮”、旅游找“*”的实现方式。其一,文旅融合是一种要素整合。旅游有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旅游的全要素要和文化融合。文化并不是空泛的概念,旅游的文化要素应该是非常厚重的,无论从文化传承还是产业升级,这种要素整合都是非常重要的。其二,文旅融合是一种价值导向。这一方面体现在旅游自身除了为游客提供旅游过程中的愉悦之外,还表现在旅游作为精神产品,其价值导向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以遗产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化育人的同时其知识产权所带来的无形价值与品牌效应,使文化在导引人们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创新。其三,文旅融合是一种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旅游成为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人们体验文化、培育观念的重要途径。人们在“文化三馆”中不仅是学习文化,更多的是体验文化,文化休闲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四,文旅融合是一种产业升级。文旅融合是产业优势资源的整合和效益的再提升,可以打破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跨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能,在突破产业原有的发展瓶颈中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的提升。其五,文旅融合是一种体系建设。这种体系建设不但包含了传统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包含了对红色文化和先进文化资源的开发所形成的体系建设,以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公共体系建设。这些更加完善地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的公共文化产品,大多是以旅游的形式来提供的。
  文旅融合的“五大表征”,是其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是文化找“轮”、旅游找“*”的实现方式。文化要能体验,有效益;旅游要有主心骨,更要做大产业。文旅融合,实际上是文化软实力与旅游硬实力的最佳结合。

Part.2

文旅融合的实现模式

依照省内外文旅实践,文旅融合是有模板可以参照的。我们将文旅融合归纳为八种模式,每一个模式均对同类产品的开发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物核心模式。依托大遗址或重大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如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偃师二里头遗址、秦始皇兵马俑等。这类文化遗产,一般具有价值高、独特性等特点,大部分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文旅融合的角度看,这类遗产已由单纯的保护展示,逐步把核心景观建设成高端博物馆,扩大成文化体验园区,即由文物点向国家公园扩展,形成大型文化园区,进一步强化体验休闲的功能。尤其是要有更多的核心展示,如常看常新的发掘现场,以及特定的文化体验,才能使这类产品有更大的魅力。

资源深挖模式。在特定的地区依托特定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展示,形成一定的园区以及大型演艺产品。清明上河园就是依托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行复制开发的北宋京城文化的休闲体验产品,大型实景演出《东京梦华》与之相得益彰,深受游客的好评。清明上河园之所以成功,一是选对了地点,二是善于经营,三是不断创新。作为文化大省,河南在这一类产品开发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在郑汴洛等古都所在地以及旅游目的地开发相关产品,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项目带动模式。以文化投资为主要目的,以园区、小镇、影城、乐园、主题公园等为主要载体,以科技、新潮、体验等为主要手段,形成多业态、全方位的文旅体验。这类产品如方特、电影小镇、园博园等,其特点是投资大、业态新、娱乐性强。该类产品在大型城市以及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典型的文化产业项目。该类项目的关键是选择好地点、找准服务对象,尤其是在市场营销上要对游客有吸引力。

山水文化模式。在文化富集区的山水景区,文化是山水的底色,是山水的灵*,是山水景区持续发展的动力。云台山景区以竹林七贤文化为依托,成为诠释云台山水的最佳注脚。老君山的老子文化、云梦山的*谷子文化、天坛山的道家圣地文化、尧山的尧刘文化、神农山的炎帝文化等,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开发该类产品要有文化意识、深化学术研究、注重品牌建设,要依托文化叫响品牌、做大市场,形成相关的多业态产业集群。山水景观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但寻到了景区之*,也为景区的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

红色体验模式。红色文化和先进文化,具有更高的道德价值与文化感召力,从*性教育、学生教育、公民教育等角度来看,将教育培训与红色体验有机融合,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兰考的焦裕禄精神、新县的大别山精神、林州的红旗渠精神、新乡的先进群体等,均已建成了相关的培训基地,有的甚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员群众前来培训体验,形成了培训+现场教学+文化体验的链条模版。将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和景区体验有机融合在一起,创新了培训形式,也为旅游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城市亮点模式。不少城市在特定的历史地标附近都会形成一个历史街区,这个街区也可能是原有街区的修复,也可以是围绕历史的重建,以此让人触摸区域的历史,展示相关的非遗产品,活化相关的文化业态,形成特定区域的文化体验。成都的宽窄巷、北京的南锣鼓巷、福州的三坊七巷、上海的城隍庙-豫园等,均构成了现代都市的历史文化元素,展现了都市中的历史原点。这类街区要与当地居民生活融为一体,让游客分享居民生活才有更大的魅力。所以,这类街区不仅是盖房子、卖东西,而且要有居民生态,核心是避免同质化与单调化。历史街区+文物点+非遗+休闲等要素融合体验,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亮点。

乡村非遗模式。乡村振兴要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两者最直接的结合就是旅游,依托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吸引更多的人走向乡村,体验祖辈留下的物质的、非物质的遗产,使乡村价值得以体现,让乡民有更多的增收来源。近郊的“农家乐”,景区附近的“民宿”,还有“画家村”,以及历史村镇,都是这种模式的组成部分。栾川的重渡沟等乡村游,叫响了“栾川模式”;信阳郝堂村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引起较多的
  探索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充分利用河南的文物资源优势,依托大遗址保护和博物馆重大项目建设工程,形成大型的文物保护展示园区。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设等,以及相关项目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探索出了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展示利用的新思路、新模板。在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上,有“清明上河园”“焦作现象”“栾川模式”“新县经验”,以及云台山案例、宝泉案例等,都是河南在文旅融合实践上取得的经典案例,值得总结和推广。
  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在资源开发上,形成了叫响海外的“功夫”品牌,少林功夫、太极功夫已成为中国功夫的代表。以少林寺、鹅坡武院为代表的少林武术产业,郑州少林国际武术节、少林武术大会、《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均成为中国功夫链条上的知名品牌。新郑*帝故里拜祖大典,以及每年春天依托人文始祖、姓氏寻根、固始寻根等形成的中原拜祖季,“老家河南”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知名品牌,是河南文旅融合最重要的名片。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为代表的河南经典文化旅游线路,持续不断地吸引大量的海外游客,也是“研学游”“体验游”的基础产品。各地持续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热情不减,已成为展示河南区域形象的“优秀城市集群”。
  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文化和旅游助力脱贫攻坚,以文化扶贫“三千行动”、旅游扶贫“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示范县、特色村、示范户,以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乡村文旅要素齐全、规模庞大的文旅产业新格局。
  以项目带动做大文旅产业。河南文旅融合以大项目带动为抓手,推动大的企业集团与知名旅企品牌转战河南。复华登封国际度假区、漯河白鹭岛旅游度假区、重渡沟国家旅游度假区、南湾开元文化旅游综合项目、济源*河小浪底国际百戏岛旅游项目、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陈家沟太极文化产业园、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示范园、许昌曹魏古城等投资数十亿至一二百亿的大项目,已在河南落地,有的已初见成效,并最终改变河南文旅融合的格局。

Part.4

河南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

破解瓶颈和短板,在“找”字上做文章。一是要在思想观念上找差距。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走出一条河南文旅融合的新路。二是要在体制机制上找短板。要在*策扶持、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以及深化改革上下功夫。三是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找能人。面向全国吸引更多有思想、有能力、有水平的文旅专业人才以及复合型管理人才,充实到河南文旅队伍中。四是要在科技含量上找内涵。要将新业态、新平台、新手段,应用到文旅实践中,提升河南文旅的科技含量。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在“大”字上做文章。*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尤其是提出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河文化旅游带”的目标,对河南文旅融合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要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必须在“大”字上做文章。其一,要有大目标。依托郑汴洛新焦济六市得天独厚的*河地貌景观与*河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核心隆起带,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河文化旅游带的核心区。其二,要有大思路。将“*河游、游*河”打造成“大*河之旅”,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河文化旅游带的核心产品,让游客到河南来体验中华文化圣河——*河的永恒魅力。其三,要有大手笔。对*河两岸进行布局,形成开封-中牟段悬河型与*河治理代表性工程体验区,惠济-荥阳中下游分界线与秦汉历代战争史迹体验区,巩义河洛汇流处与阴阳太极理念感悟区,偃师-孟津-新安小浪底工程高峡平湖与王朝鼎盛都陵文化体验区。其四,要有大项目。在巩义打造以“中华归心塔”作为主地标的涉及六市沿*地区的*河文化地标群,建设中国*河博物馆,构建*河文化国际论坛的永久会址。将*河国家文化公园与*河国家生态公园有机融合,建设成“*河战略”国家示范性工程。降低疫情冲击,在“真”字上做文章。其一,真给优扶*策。文旅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要对企业进行重点帮扶,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在*策上给予倾斜。其二,真给适当补贴。在税费上给予减免,在租金、保证金上给予补贴,支持金融企业提供贷款,在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其三,真抓龙头项目。大项目对区域文旅融合具有引领示范与带头作用,要抓大项目落地和推进,尤其是重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度河南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