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我会告诉他,河南林州,看到他一脸迷茫的样子,我会补充红旗渠的故乡,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是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它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巍峨的太行山腰上,历时10年,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靠人工开凿了一条公里长的引水灌溉工程。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把修建红旗渠挖砌的石头垒成一个宽3米,高2米的墙,可以从哈尔滨一直延伸到广州。
林县人民为什么要去完成了这样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呢,这还要从林州的历史说起,翻开林州的县志,我们会发现,从明朝中期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出现最多的字,就是旱、大旱、凶旱、亢旱,水、缺水、盼水、没水,而且还能看到,人相食的字眼5次,卖房卖地没人要,卖儿卖女不值钱,一个村子能饿死人数达到十之八九。
水是生命之源,水就是生命,在林县就是一个悲惨的现实。我们知道现在每亩地产量都在六七百斤千把斤,或者会更高,但在当时的林县亩产只有几十公斤,刚好比种的种子要多一些,何以果腹?没有水,妻离子散,没有水,被迫逃荒,一部林县志,满眼荒旱泪。
水限制了林州的工农业生产和发展,水限制了林州人的生存,我们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在哪里?他就在我们身边。倔强的林县人民,就像愚公一样,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积累了战天斗地的宝贵经验。但要解决根本问题只能引漳入林,在山腰上修一条渠,造福人民改变河山。
这是多么伟大的构想啊!这是多么激进的想法啊!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作出这样伟大决定!失败了怎么办?渠修好了,没有水怎么办?从来没有人敢去这样想,更没有人敢去做这件事,做这件事要顶住多大压力、冒多大的风险。做好了,利在千秋,恩泽万世,做不好,做不好,做不好能行吗?这件事必须要做好,此时我才真正的能体会到了杨贵书记的魄力,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人生的价值,和群众的力量。
文字记载当时全县59%的劳动力,都参与了红旗渠的建设,这是团结的力量,凝聚成了无比强大的力量,他们被科学、合理、高效的调动起来,分段、分区、分责任,他们把名字刻在了红旗渠上,这就是责任制,用现代的用现代话来讲,叫精细管理,责任到点。
红旗渠仅仅是靠蛮力建成的吗?不行!当我看过修建红旗渠的资料之后发现在修渠的过程中,有很多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自己发明了空中运土机、送土车、翻土车、漏土车,还有很多发明和技术革新。红旗渠的落差在1/也就是米长度才有一米的落差,技术要求也是相当高的。
盼了十年漳河水,翻过高山、越过峡谷、穿过山洞、飞过渡槽,带着林县人民的期盼,载着希望终于来到了到了林县。几十万林县人民哭了、笑了、疯狂了……
十年的磨炼培养了无数的能工巧匠,他们带着红旗渠精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凭着精湛技艺,创造了今天的富美林州。
我们这一代人是吃着红旗渠水长大的,我们的骨子里天生就流淌着红旗渠的血、长着红旗渠的肉,红旗渠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滴水都融进了我们的思想,红旗渠的精神,就体现在我们每一个身上。面对困难,我们勇于接受,面对压力,我们敢于承担。
我们更需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精神,学习他们技术革新、提高效率的做法,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我的工作中去,坚定信念、瞄准方向、克服困难、不断创新。更快,更好、更有效率的,体现我的人生价值。
最后我想说,我是林州人,我是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人。我是中国人,为了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工作!谢谢。
为了写一篇演讲稿,我花费了1天的时间来研究林州红旗渠的修建史,虽然没有取得名次,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很大。对身边的这条渠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文中图片均来自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