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报道到底该报道什么?如何改变做舆论监督报道就是找麻烦的固有思维?
基于对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观察,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梁修明作出了以下思考。当前舆论监督报道的薄弱环节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各级各类主流媒体自觉肩负起舆论监督的职责使命,推出了一批舆论监督节目、栏目和报道,在引导心理预期、反映群众呼声、解决现实问题、推动改进工作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个别地方在舆论监督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和媒体没有深刻认识到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有机统一,将二者对立起来,“把‘正面宣传’理解为只能报道好的一面,回避社会丑恶现象,回避群众意见大反映多的问题”。有的媒体缺少社会责任意识,不敢直面矛盾问题,缺乏担当精神,认为舆论监督是自找麻烦,进而自缚手脚、自废武功。有的被监督的单位和个人认识存在偏差或错误,对舆论监督过于敏感,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视舆论监督为“洪水猛兽”,不愿接受甚至阻挠干涉正常的舆论监督。同时,也要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开展舆论监督往往要承担一定的压力和风险,缺少必要的权益维护、保障机制,记者采访保护机制以及采访报道权、公正评论权、批评建议权等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经验做法优化舆论监督报道,深度聚焦典型案例人民网截图
现阶段,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由以往的“话题类、现象类监督报道居多,典型案例监督报道相对较少”调整为“典型案例监督报道数量大幅增加”,聚焦中央要求多、群众意见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