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刘邦攻下淇河北地界,置河内郡,郡辖隆虑县,县名因县邻隆虑山(虑,音庐)。
公元前年,刘邦封周灶为隆虑侯,置隆虑国。三十四年后,国除。
东汉讳帝名刘隆,改隆为林,山名与县名同改。
三国魏时,林虑属朝歌郡。
西晋时属汲郡。
五胡乱华时期,当时出现十六国,林虑县归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不断易手。
北魏时,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公元年,并入邺县;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公元年,复置林虑县;孝庄帝永安元年,公元年,改置林虑郡,分置临淇县。
后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林虑郡归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年,废林虑郡,复为林虑县。
西魏被北周取代,后北周又灭齐,林虑归北周,复置林虑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年,废林虑郡,复为林虑县,分置淇阳县。开皇十六年,一说十八年,改林虑县为岩州。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年,废岩州,合并临淇县、淇阳县,复改为林虑县,属魏郡。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年,重置岩州。武德五年,废岩州,重改林虑县,归相州。
宋朝沿袭不变。
金国灭北宋,林虑归金国。金宣宗贞祐三年,公元年,改升为林州,属河北西路彰德府。金宣宗兴定三年,公元年,增设辅岩县(今水冶镇),归林州。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公元年,废林州,复为县,撤辅岩县归林虑县。至元六年,复升为林州,划辅岩县地界归安阳县,属中书省彰德路。
明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年,改州为县,改名林县,属河南布*使司彰德府。
清朝沿袭林县不变,属河南省彰德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