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水经淇水注里的石城白沟等考略
TUhjnbcbe - 2023/3/25 19:10:00

○淇水

△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

《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洳山。水出山侧,颓波漰注,冲激横山,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磥砢,交积隍涧,倾澜渀荡,势同雷转,激水散氛,暧若雾合。又东北,沾水注之。水出壶关县东沾台下。石壁崇高,昂藏隐天,泉流发于西北隅,与金谷水合,金谷即沾台之西溪也。东北会沾水,又东流注淇水。淇水又迳南罗川,又历三罗城北,东北与女台水合。水发西北三女台下,东北流注于淇。

淇水,今淇河。

淇水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流经河南省林州市临淇乡,东流至今河南省鹤壁市大贵店,又南折流向淇县(古朝歌),再东流至浚县新镇乡淇门注人卫河。临淇、淇县、淇门等地名,都因依傍淇河而得名。淇水又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近40次提到了淇水或直接写到淇水。在淇水两岸还发现了大量的殷商时代和殷商之前的古文化遗址和遗迹,比如著名的鹿楼刘庄仰韶文化遗址[1]、刘庄先商文化遗址[2]、淇县宋窑先商文化遗址[3]、大番店龙山至商周文化三迭层遗址[4]、辛村周代卫贵族墓地[5]等,这些非常密集的偎傍淇水而居的古代聚落遗址和遗迹,都为淇水作为商代境内的重要水系提供了可信的实物材料。但是在甲骨文中并未见从水从其的“淇”字。(朱彦民,[6])

沮洳山(大号山),今称浙山,在陵川县东北。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淇水陵川县东北浙山。

沾水,今郊沟河。发源于壶关县太行峡谷紫团洞一带。

沾台,今苍龙洞亦称禹公洞。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苍龙洞在(壶关)县洞一百里玉峡山西南,深半里,有灵湫,即《水经注》沾台也。

金谷水,今五指河。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五指山在县东南八十里,高二十里,五指河源出东井岭东南,至河郊口会后山沟水,又东南经大河村入林县界,案此《水经注》金谷水。

三罗城,按《寰宇记》“共城县治西北六十里大山中,有罗门,即山峡陉东之所,内有南罗、中罗、北罗三城,各相去六七里”。《辉县志》“有平罗村,在县西北六十里侯赵川中,盖罗城遗址”。地方学者认为现在西平罗乡中的西平罗,南平罗,中平三村应该是注文所说的三罗城[7]。

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迳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淇水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西流,迳石楼南,在北陵石上,练垂桀立,亭亭极峻。其水西流,迳注于淇。

石城,按《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彰德府林县:“又有石城。《括地志》在县西南九十里。秦惠文王十一年,伐赵拔石城,即此”。具体位置不详,但按注文“城在原上,带涧枕淇”结合地形及《括地志》“(石城)在县西南九十里”的方位与距离综合推析,石城应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赵长城遗址西北淇河东岸一带;因相关文普资料的匮缺,石城地望迄今尚未明确。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石城与位于其下游的石楼是两处不同地望,不可混淆。《民国重修林县志》将石城与石楼混为一谈显然是错误的。(备注:《民国重修林县志·河流》载“入境东流过石城,亦名石楼,一石而水壁立,下有门如城楼”。)

石楼,疑即今淇河楼。位于林州市临淇镇河东村波兰掌自然村北,淇河将*潭边的石楼是一组高大矗立于淇河的奇石,石中有洞,洞形似门,故称“石楼”楼分3层,下层常年淹没于水中;中层是一段笔直的巨石,高出水面十几米,酷似楼的基座;上层是天然生成的三道拱门,令人叹为观止。惟两旁石柱分化严重,看似危若累卵.实则稳如泰山。年,上游的要衡水库决口,滔天大水呼啸而至,河东附近几个村庄冲走大半,河水漫上十几米高的石楼,从拱门中奔腾而过,人们都认为石楼要被冲垮,事后却发现,仍安然无恙完好如初[8]。

(临淇波兰掌石楼张永杰摄)图片摘自《“石城”在哪儿?》太行文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经淇水注里的石城白沟等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