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红旗渠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当代万里
TUhjnbcbe - 2023/4/4 22:01:00

最近,位于河南省西北角与山西、河北交界处的林州红旗渠火了。

多年来,瑞视觉多次到红旗渠参观游览,拍下了不少照片,今天起陆续与大家分享。

今天这八张,是年8月7日,河南省林州市正式启动红旗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后,瑞视觉上传图片库照片的一部分。

上面这张,是红旗渠青年洞,洞口山石上有李先念题写的“山碑”大字,也是红旗渠的一个代表性景点,摄于年8月5日。

拍摄时,恰好有一艘载着游客的快艇从洞内驶出,给静止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这幅照片,上传图片库后被客户多次下载使用,使用费分成足以支付差旅拍摄费用了。

年8月5日,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青年洞鸟瞰。

印象中,这幅照片是在“情人桥”上用长焦镜头拍摄的,恰好有一艘载着游客的快艇快要驶入青年洞。

青年洞景区,位置处于豫、冀、晋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下方,修筑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它是红旗渠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

青年洞是红旗渠旅游的核心景点,也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

青年洞总长米,高5米,宽6.2米,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

年9月24日,红旗渠“一线天”附近,浑浊的渠水中驶来一艘载着游客的快艇。

过凌云亭,登上旋梯,进入一条山缝,这就是*斧神工的“一线天”。

“一线天”全长50余米,只能一人单身独行,遇到体壮身肥的人还需侧身吸肚才能通过。

仰头望,一条仅有一尺来宽的白线当顶;回首看,外部成为线条世界。

手扶崖壁,步步登高,气喘嘘嘘,汪流浃背。

缝中凉风吹过,又觉浑身打颤;山缝中阴森森,暗沉沉,十分可怕。

红旗渠一线天造形奇特,真谓天下一绝。

国家旅游局原副局长孙刚游览此景时说:"林州一线天,较峨嵋、*山的一线天’更具妙趣,可作为国际景点开放。"

红旗渠分水闸,年9月24日拍摄。

红旗渠分水闸是红旗渠总干渠分水枢纽工程,高楼耸立,雄伟壮观,正面楼顶上“红旗渠”三个朱红大字为郭沫若手书,苍劲有力,在阳光下耀眼生辉。

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由此闸门内一分为三,奔泻而出延伸林州腹地。

左分出的为红旗渠一干渠,沿着太行山麓向南直达林州市区南部的第一个乡镇--合涧镇,与在红旗渠修建前就建成的英雄渠汇流,然后再分成支渠、斗渠、农渠,流向田间地头。

二干渠向东,到横水镇马店村;

三干渠从上游米处分出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

年9月24日,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内凌空除险画面。

年6月16日,红旗渠畔,郭沫若题写的“红旗渠”石碑。

50多年前,面对“旱魃为虐”的生存环境,林县(现为林州市)30万干部及群众选择“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太行山巅,用勤劳的双手削平了座山头,架设座渡槽,开凿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座,挖砌土石.2万立方米,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一条人工天河。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公斤增加到年的.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是

毛泽东

时代林州人民发扬“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自强不息

、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全长1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红旗渠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此工程中,林州人民体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感人精神,得到了*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肯定和赞扬,也受到了世人的称赞而广为传颂。

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现名林州)红旗渠”。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旗渠,已经好几年没有亲近了。

现在有了无人机,再去拍摄新的“上帝视角”画面,定会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红旗渠#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旗渠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当代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