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设立反硬化河道日有序拆除非必要硬化河
TUhjnbcbe - 2023/4/30 22:04:00
                            

河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发源地,自古以来河流对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远古先民关于河流瑰丽神奇的神话传说,先秦诸子对江河流水的崇敬赞颂,诗人笔下河流的五彩斑斓……中国大地上奔流着成千上万条河流,它们跨越时空,从古流到今,让我们*牵梦绕。

河岸带是河流与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过渡地带,其生物群落的构成和分布格局,与远离河流的区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河岸带是河流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上最具复杂多样性且动态度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

由于河岸带的特殊性质,其在流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功能如下:

①涵养河道水源,容纳调蓄洪水,稳固河岸。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发现,下雨时,有树木或草丛的地方,基本上很难形成积水,除非雨下的很大很多。河岸带植被具有良好的护岸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可以蓄水、调节径流、补给地下水,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同时,河岸带的植被区能够有效保护河岸,减少河岸的侵蚀,也降低河流流域内水灾的发生。

②生物的天堂,丰富的物质资源。

河岸带生态系统是不同生物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的重要场所。河流两岸植被的根系、枝干及落叶均可形成适合不同生物生长的生境,为鸟类、鱼类、昆虫类甚至真菌和细菌等创造良好的栖息地,对丰富生物多样性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在原始的河岸边会看到芦苇荡、香蒲、水芹、慈姑等水草植物构成的美不胜收的湿地风情,河道中百鸟纷飞,鱼跃蛙鸣,此等天籁之音,加上河道自然的弯曲之幽雅,让每一条河流,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③阻截面源污染物,净化水质。

河岸带植被区具有吸渗、滞留、过滤和沉积等作用,可以有效去除或截阻水体中的颗粒物、氮磷有机物,吸附和沉积污水中的无机盐与重金属元素等,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发挥截沙减污、保护水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④局部微气候调节。

炎炎夏日,我们在大树下乘凉时,时常会赞叹大树带给我们这么多绿荫。同样的道理,河岸植被区茂密的植物可以阻挡部分阳光直射水面,降低流域水体水温,使河水适宜水生生物的生长。同时由于蓄水作用,使得河岸植被区湿度较高,温度相对而言更低,使人们感觉清爽凉快。河岸带犹如屏障,可以形成稳定的微气候。

⑤景观效应。

水陆过渡带的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河岸带生态系统被赋予了这样的优势,丰富的植被资源草地和森林,给人们带来美的体验和享受,也是人们进行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

图一林州淇河天然生态河岸风情图源/网络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不断改变河岸带的土地利用方式,对于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尤为凸显的是大规模进行河道硬化,利用混凝土等硬化材料覆盖河岸的传统河流整治方法,显然与*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背道而驰,因为并不是所有河道都需要硬化。

河道硬化造成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显而易见,具体如下:

①阻断了河水的下渗,导致地表水无法对地下水进行补给,而天然植物无法在河床及河岸生长,导致河道抵御、吸收洪水能力减弱,在降水量大时极易造成洪水泛滥;

②严重破坏了河岸生态系统,冰冷坚硬的水泥混凝土,隔绝了土壤与水体之间的联系,造成沿河生存的野生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失衡,不利于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

③水体自我净化功能下降,水质变差,没有天然植物作为屏障,面源污染物无法被截断、吸附,造成河水污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

④弯道和滩涂被挖空取直,将整条河流无差别的挖深,没有植物、泥土、浅滩,造成河床需要不断清淤的恶性循环;

⑤硬化河道无法自我调节气候,硬化河道在夏天表面温度极高,易造成河水冲刷过后被加热,造成河流水温的升高,不利于水生生物生存;

⑥河道硬化耗时、耗力、耗材,成本高昂,且河岸失去了应有的风情与美景,降低了其景观价值与美学价值。

图二河道硬化后都里镇洪灾发生的场景图源/网络

图三河道硬化后显得毫无生机图源/网络

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寻求缓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今天,河岸带的自我气候调节、自我修复能力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道硬化早在20世纪80年就已经被发达国家所废弃,无论是对自然河道还是对大型的引水工程,要尽量营造河道的天然状态,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

但是在中国却恰恰相反,近年来国内关于“河道硬化”凸显的弊端越来越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设立反硬化河道日有序拆除非必要硬化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