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着漫长的农业历史,可以说五千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农业发展史。在漫长且艰辛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不少宝贵财富,它们就像一座座闪亮的丰碑照耀着我们。有很多立足农业的大型工程,至今还保存完好并发挥着作用,我们通过它们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痕迹。
除了那些动辄成百上千年的历史遗迹,其实近现代还有不少工程让我们无法忽略。上世纪我国基础建设比较单薄,生产生活方式与如今相比很是落后,尤其是农业发展更是缓慢。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灌溉及民众饮水问题,上世纪60年代兴建了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解决了与水相关的诸多问题,它就是名震一方的“红旗渠”。
兴建于河南安阳的红旗渠,由于工程量巨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座完全由人工实施的水利工程,到底有怎样的故事?红旗渠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它又有怎样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想必很多人都想深入了解下它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旗渠,看看这座工程背后有怎样的“秘密”。
工程量巨大的红旗渠
很多出生于上世纪中叶的人都听说过红旗渠,当时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了这个人间壮举。上世纪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河南北部安阳地区长年缺水,为保证当地人畜及农业灌溉不受影响。国家决定在太行山西侧开展“引漳入林”的工程,红旗渠前后历经十年之久终于完工,它宛如一条丝带般穿梭在山间。
红旗渠之所以被人称为“伟大的水利工程”,其原因是工程量非常巨大且耗费了大量人力。为修建出符合流水力学的渠道,红旗渠修平了座山头开凿了个涵洞,还架设了座桥梁及座各类建筑。全长70余公里的红旗渠由石头堆砌,若将石头首尾连接成石墙,其长度可以从广州市到哈尔滨市。
修建红旗渠克服了诸多困难
红旗渠将太行山西侧的浊漳河引入河南林县,除了物理距离较远之外还困难重重。上世纪60-70年代不仅经济发展缓慢,我国还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在三年时间内持续下滑。在粮食年产量万斤的前提下,只有中专文化水平的20万人开始兴建,由于设备短缺及文化水平有限,该工程变成了长期的“持久战”。
面对红旗渠浩大的工程量,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汇聚于此共同努力。在长达十年里,红旗渠的所有工人都自行解决睡觉问题,没有大型设备就用铁锨锄头代替。为了保证该工程顺利进行,很多外省的水泥工厂免费提供原材料,经过全民舍身忘我的努力及国家支持,年7月红旗渠最终正式完工。
红旗渠具有深远的社会及历史意义
红旗渠的顺利完工拥有特殊的意义,它标志着河南北部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红旗渠正常供水的第二年,河南北部粮食产量跃升到了.3公斤,极大缓解了全国粮食紧张的现象。全民动员参与的红旗渠水利工程,彰显了“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艰苦努力”的精神,河南北部林州地区因此水草丰美。
红旗渠是在外部艰苦环境下进行的工程,它是一个奋进时代的最美写照与缩影。这座由几十万人参与的水利工程,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塑造了延续至今的努力精神。正是因为上世纪人们的努力付出,太行山西侧河南北部地区发展甚好,如今已经成为全国著名旅游胜地,当地百姓因此而获得了丰厚收益。
水利兴则百姓兴,红旗渠的修建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型工程。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红旗渠精神仍旧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有利于团结我们的凝聚力与创造力。随着西部地区开发步伐的加快,会有更多水利及民生工程开始兴建,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也应当努力支持,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自身力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多水利工程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让“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它巨大的蓄水及发电能力,根治了长江水患并生产了绿色能源;位于甘肃荒漠地区的太阳能电站,不仅利用了土地同时产生了电能,更是带动了当地民众共同富裕,相信在今后会有更多民生工程与我们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