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今河南林州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于年到年,历时近十年,靠双手肩挑一锤一钳,削平座山头,架设座渡槽,开凿个隧洞,而修建出来的一条长达公里的引水工程。如今,56年过去了,当年的修渠人最年轻的,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在红旗渠当地,偶遇两位曾修过渠的老人。
老徐,林州当地人,今年73岁,遇到他时,他和村民们正在一处路边修路。问起当年他是否参加过修渠,老徐说,那年刚开工时,他16岁,随着家里人一起进过山,修过渠,后来又陆续干过。他说他的父亲与母亲,当年,都曾修过渠。
十年修渠,让老徐从一个少年,到了青年,老徐感慨说,那时修渠,正赶上中国自然灾害闹饥荒,太苦了,别说吃上饭,要有树叶树皮吃,就已经很满足了。因为吃不上饭,老徐说,有人还吃过土,由于不消化,吃死过人,太惨了。
如今的红旗渠,已成为一个红色旅游的教育基地,渠水依然流淌,作用已远没有当年那样作为生命之源,但红旗渠精神与故事,却激励着许许多多到过此地的人,更是林州人为前辈引为为傲的荣光。林州,由于红旗渠的技术磨练,因而成为全国闻名的“建筑之乡”。
在太行山的沿途,随处可见打通太行天路的修路人,没有了原来古老的人工开凿,一切都是现代钢筋水泥与设施技术,修路及建设者,也没有了人山人海。
曾经创造了世界奇迹的太行山人,经过红旗渠及扁担精神之后,生活归于平静,同时,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高超的修路建筑技术,也带到了全国。如果你遇到一个林州建筑工人,在他的父辈里,一定有过修渠的经历。